公元前886年,王都槐里(陕西兴平)。西周的第七位君主周懿王突然撒手人寰,去找他的列祖列宗汇报工作了,老实说,走就走了呗,人生自古谁无死。大家该嚎丧的嚎丧,该包份子钱的包份子钱,做好流程后找个坑(已挖好)一埋,齐活。 但是这次不太一样,出了问题,而且还不是小问题。说白了,死人再重要,那也是死人。那帮三姑六爷七大舅千里迢迢地跑过来,自然不是为了给他留个好印象,重点还是活着的人。说的露骨点就是给继承人留个好印象,可问题是:没有继承人!这其实还是周懿王留下的烂账。 官方说法叫“东宫虚置”,也就是没有太子的意思。所以大家都傻眼了。不过没遗嘱也不打紧,西周的老祖宗早就针对各种突发状况拟定了方案,这就是“宗法制”。根据宗法制的精神,只要周懿王没绝嗣,一般就是他的儿子来继承家产,可惜不一般。首先是继承的家产不一般。别人家也就是房屋地皮、金银铜铁什么的,而周懿王的遗产叫“天下”。 另外,子嗣方面也有问题。周懿王的王后没有儿子,所以没有嫡子。本来,周懿王想等两年再从其他妃子过继一个给王后,可惜他高估了自己的待机能力。之所以要等,是因为几个长大的儿子都不靠谱。特别是长子燮,周懿王自己都很不喜欢他,说他狂傲任性。你亲爹都这么个态度了,还指望别人待见你吗?故而,立嫡立长都不成,非要立的话也是幼主。当然,这是场面话。真相很可能是诸侯贵族认为周懿王的那些个儿子不好控制,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毕竟,诸侯也不希望遇到一个难伺候的领导,可问题又来了,如果立个孩子怎么去治理天下呢?想当年,周公遇到的情况和这个差不多。于是周公义无反顾地辅佐成王治理天下,等成王长大了再将朝政奉还。 其实这招后世也经常用,就是弄个顾命大臣,算是法定监护人。皇帝成年之前所有的事情你们说了算,等皇帝成年后顾命大臣再“还政”给他。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么个道理——做顾命大臣一般都没好下场。即使是周公这样的“模范臣子”,当年做顾命大臣的时候也遇到了麻烦。 周公自己的三个亲兄弟(三监)讨伐他,还拉上了殷商遗族(武庚)一起干,打出的口号也很牛逼,就是“周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当时闹得很大,现在则很不起眼。毕竟,那时候周公才是主角,反对他的人或早或晚都领了盒饭。不过一地鸡毛倒是真的。?虽说周公最后还是还政于成王,但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过程绝对不简单。 像后世教材中周公的很多光环都是后人(儒家)刷上去的。以至于大家都以为周公同志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吃的比猪差,睡得比狗晚,忠心耿耿还老被误解,要多憋屈有多憋屈。要知道周公可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个打过天下(灭商)的政治家,属于政治生物链中的顶级存在。你要是把他看得很单纯,只能说明你自己很单纯。但这次摸不起来了。周懿王的遗体还在上面放着呢,等你们磨出结果来估计早成化肥了。 这时候,一个人发话了:“既然如此,咱也别纠结了,直接海选算了。”发话的人是谁不好说,但这个建议居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那么谁来代理一下天子之位呢?首先,同姓诸侯必须划掉。因为他们虽然源出周王室,但已另起炉灶,自成一系,所以没有继承天子之位的权力。第二,血缘近但远离权力核心的划掉。大家不立懿王之子就是他们不懂事(不亲近诸侯),要再立个不熟的,那大家不是白忙活了? 总之,这筛来筛去,剩下的人选里,最合适的就是辟方了。论血缘,他是穆王的小儿子,懿王的亲叔叔;论才能,他很有德望,要知道“有德望”往往是有实力的委婉说法。最关键是辟方岁数还不大,和懿王同岁,正常来说一时半会儿不会挂,要知道那时候交通不好,大家跑一趟也挺不容易的。当然,私底下有没有什么暗箱操作那就只有天晓得了。最终,姬辟方成功登基,成为了新的周天子,史称“周孝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