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孩子死于无知

 前海论坛 2019-05-22


最近笔者身边,发生几件与“死亡”有关的事情。 

  • 两名中学生跳楼自杀,一位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一位是因为手机被没收。 

  • 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在自家小区虐杀3只猫,还活活饿死1只。 旁人看不过眼批评他时,孩子说:我不喜欢猫,我喜欢狗,所以杀了它们。孩子的妈妈对旁人的指责针锋相对:又不是你们家的猫,杀几只野猫,玩玩而已。 

  • 笔者本被邀请去一个学校给三年级学生讲生命教育,因为讲题涉及“死亡”,被家长否定,原因是“这么小,讲死亡没有任何意义。” 

在笔者的工作生涯中接触不少青少年。曾有一位在名校读高中的学生告诉笔者,在他们宿舍, 6个学生中有过轻生念头的人占3个,包括他在内。还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学习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会出现从楼上往下跳的冲动。 

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说要死,并且“说到做到,绝无戏言”。这些孩子选择死亡,就像做场苦肉计,一定有个“死给谁看”的对象,不是父母,老师,就是要让对方难受的某个人。以生命做威胁的筹码,把生命变成捅向这个世界的利器,这不是对生命的无知,还有什么可以解释? 

在我们国家,谈论“死亡”是件晦气倒霉的事,以至于家长们都回避在孩子面前谈论死亡,或者家长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进行死亡教育。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 一个三岁的孩子和爷爷关系很好。 爷爷经常带着孙子去钓鱼或者去游乐场玩。然而爷爷年事已高,一日在睡梦中辞世了。爷爷走后,孩子不知道爷爷为什么不见了,就问妈妈:妈妈,爷爷怎么不见了?妈妈说:爷爷去了一个极乐世界。孩子听后大哭起来:爷爷去了好玩的地方也不带上我,爷爷不要我了。妈妈很尴尬地看着哭闹的孩子,不知如何回答。 

  • 一个四岁的女孩养了一只猫。猫因为意外死去,死的时候身上没有伤痕,没有血迹,很安详地样子。女孩问家长,猫咪怎么一动不动了?家长回答说:猫咪永远睡着了。女孩听完以后,每天早上六点跑到父母的房间把父母弄醒,原因是,她不希望父母像猫咪一样永远睡着。搞得家长每天清晨都要先醒一遍,让女儿看看还活着,然后再睡个回笼觉。孩子因为害怕父母“永远睡着了”,天天盯着父母睡觉,搞得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 一个八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很爱看书。有一天对父母说:“人迟早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对吗?”这样的问题让家长很是惊讶。吃晚饭的时候,孩子继续纠缠爸爸问同样的问题,爸爸很不耐烦地说:“是的,人迟早要死的,死了就没有了。”孩子问:“那我死了以后,不会重新再造一个我出来吗?”爸爸点点头。孩子失声大哭起来,心情很低落,说上学没有意义,看书没有意义,做人也没有意义了。 

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中提过,死亡本能和生本能一直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互相撕扯。如果要使生本能的力量大于死本能,那就要尽最大的努力赋予“生”强大而崇高的意义,在意义的武装之下战胜那些能迅速而又冲动地篡夺生的死亡力量。如何让生的意义孔武有力打败死亡,了解死亡、懂得死亡是每个有时间意识的物种都要完成的生命功课,人就是有时间意识的物种之一。 

台湾张淑美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在她的《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而产生负面情绪。 

如何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婴幼儿期间

用比喻法解释

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幼儿园期间

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

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有本能对危险认知的能力,国外也曾做过实验,把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这些生理上的反应不足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们看到火,知道火会烫手,但还是忍不住想伸手尝试一下,一旦伸手,就会被烫伤,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火就会恐惧,就不敢再伸手摸火了。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小学期间

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就像上面那个八岁的孩子一样,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推荐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书《一片叶子落下来》给家长,里面的答案能帮助家长回答孩子“死亡是什么”的相关问题。

“不知死,焉知生。”从相对意义的角度,能直面死亡的人,内心一定没有恐惧,充满平静和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