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从小缺乏两种教育:金钱教育和死亡教育。 一个关乎生,一个关乎死。 死亡教育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和对待失去,金钱教育教我们如何获得和对待拥有。 上两期我讨论了关于金钱教育的话题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就是没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另外一个话题:死亡教育。现在把我的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和警示,这是我写作的根本意义。从我有记忆开始,最初的死亡概念来源于我家的小猫,常常陪伴我玩耍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一天在外面玩耍回来,发现小猫不见,问妈妈小猫呢?妈妈说“死了,扔了”。听到这句话我特诧异和难过,原来这世上还有一个可怕的字叫作“死”,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了”就要“被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时不时会担心和害怕,我担心我也会死了、被扔了。再一次有意识的知道“死”,是我6岁那年,一个姨奶奶过世了,我再一次从长辈嘴里听到了“死”。我已不记得当时我是否还停留在“死了被扔”这样的概念中了,我问了妈妈,姨奶奶怎么了?妈妈怕我担心和难受,告诉我,姨奶奶睡着了。于是,我的理解就变成了死了就是睡着了、睡着了也会死。所以又开始新的担心“自己睡着了”也会死去。我不仅担心自己,我也开始为家人担心。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妈妈睡着了,我马上去摇着妈妈说,妈妈啊,你不要睡啊,你睡了就要死了。妈妈伸手拍了拍我说,妈妈只是睡觉休息而已,同时告诫我以后不要随便说“死”这个字,会倒霉的。 …… 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生命观是不对的,那我们是不是还在因为忌讳和不好意思等各种原因而把继续把这样的错误的生命观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呢?难道“死亡”话题我们不谈就代表不存在了吗?白岩松说得好:“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很多父母会回避甚至忌讳和孩子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无法从容地和孩子聊聊所爱的家人不在人世的事情,在孩子面前刻意隐藏自己的感情,从而导致孩子对生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因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知,也缺乏了对生命的敬畏,近年来,屡屡有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事件曝光,就是死亡教育不足,孩子没有正确的生命观造成的悲剧。 ◆2017年6月山东省惠民县一小学生疑因不堪家庭以及学习压力于晚上九点上吊自杀。 ◆2016年6月湖南娄底新化实验小学12岁的小吴在学校跳楼身亡,只因不满班上调动座位。 ◆2017年11月10岁女孩于14日晚上10点,在家喝农药自杀。 ◆2018年1月15岁男孩因感觉不快乐跳楼自杀,后父亲在孩子头七祭日跳楼身亡 …… 因为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知和敬畏,我们的孩子也少了对生命的珍视。遭遇挫折时,对抗不公时,孩子们轻易的选择了死亡。他们以为死亡就像是和父母赌气一样,就像是离家出走一样,都可以是抵抗家长的手段,是逃避压力的方法。殊不知,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永远都不会再拥有。 “死亡”这个话题很多成人都想回避,但不谈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解惑和支持。死亡无需忌讳,请正面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死亡” 请科学的为孩子解释:● 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4-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特别是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会恐惧,就不敢往河中间走。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 家长自己不要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蒙蒙眬眬地怕死。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规律的事,死了就不动了、不吃了、不工作了。亲人的过世,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爱不会离开,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在想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必须都家长有一颗谦虚的心,先把自己的意识提高了。 乔布斯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我们既不能让孩子对死亡过度恐惧,更不能让孩子不把自己生命当一回事遇到挫折而轻易放弃生命。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生的可贵。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观,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死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珍爱生命,更好地活着。
|
|
来自: 昵称50976206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