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家长的回答竟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必读

 达士通人 2016-04-19



前几天,网上上传了一个视频,是讲一个男孩为去世金鱼办葬礼。画面中,小男孩轻捧着死去的金鱼慢慢地吻上去,然后把它放到马桶里,严肃而庄重地看着金鱼随着水流慢慢旋转直至冲走,然后终于忍不住悲伤哭泣,转身投入妈妈安慰的怀抱中。这个过程令人动容,也令人反思。


饲养宠物,就有面对宠物死去离开的风险。学习与死亡的宠物分离,不仅可以快速安抚孩子悲伤的心情,更可以教会他以后如何面对分离。家里的小宠物死了,是可以 给孩子渗透“生命教育”的绝佳时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快乐地认识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教育宝宝坦然面对死亡呢?



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 婴幼儿(0-3岁) , 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 3-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孩子自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5、6岁的时候,便可能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但由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体验也是有所差别的,对于最初接触死亡概念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只是把她作为一个“新词”纳入了语言系统,但具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他们还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某个人“死了”、“去世了”,也不会产生多少痛苦体验,甚至,他们有时候会带着有点调侃的味道使用这个词,我3岁的女儿桐桐自从在绘本上学来了“死亡”这个词之后,就动不动对我说“我梦见我死了”、“我的爷爷去世了”、“我的布娃娃依娜死掉了”之类的话,一副很轻松的表情,仿佛谈到自己吃饭穿衣一样自然。


但孩子对死亡的这种“超然”态度一般很难持续到5、6岁的孩子身上,甚至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死亡就可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关于死亡的恐惧还可能让他们出现很多反常的行为: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害怕和妈妈分开担心自己会死担心妈妈等重要亲人会死……. 


由于死亡对于成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面对孩子的这种追问和忧虑,家长可能会无所适从,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往往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个阶段产生对死亡的疑问和恐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小编总结:面对孩子提出死亡的问题时,我们不要回避,更不能惧怕,因为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用自然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孩子也就很自然的接受,孩子的问题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只需要给予真实的答案就可以了。我们所要传达给孩子的最终信息是: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