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研究专题 | 记忆和历史之间:记忆研究书单

 知易行难nev5ph 2019-05-22

原编者按:

“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所记住的。”此句拉丁谚语即谓记忆之在。

  历史为过去发生的事实,记忆则是对过去事实的唤起和再现。

“认识论转向”之后,历史与记忆的研究成为热点。关于记忆研究的书目繁多,本公众号特整理一份关于记忆研究的书单,以飨读者。

 开卷有益,愿诸君在记忆的书海里畅快遨游。

1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版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2

《论集体记忆》

作者:莫里斯·哈布瓦赫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25年,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的概念,用于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住的。在摒弃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对记忆的几种心理学解释之后,他指出所有对个人回忆的讨论必须考虑到亲属、社区、宗教、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民族等社会制度的影响。为了证明自己的核心论点,他指出,在稳定的社区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其私下的记忆与秘密,只向自己的成员揭示。这种'家庭记忆'并不只是个人记忆的组合。哈布瓦奇的集体记忆理论强调记忆的公众性。无论是历史记忆还是自传记忆,记忆都必须依赖某种集体处所和公众论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才能得以保存。《论集体记忆》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3

《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版本: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3

该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4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主编:阿斯特莉特·埃尔主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daskulturellegedchtnis)研究在德国蓬勃展开。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神经学或者脑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以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在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为记忆对象,目的是要论证集体的现状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巩固集体的主体同一性的目的;它的传承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和仪式等;由于其对集体的主体同一性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所以存储和传播都会受到严格控制,对这一控制权的掌握一方面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权力。该书第一编基础理论涉及“文化记忆”的学术演进和关联概念;第二编展示由记忆理论生发出的视角和问题,包括“记忆作为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文化文本?”“回忆的真实性?”、“论回忆的隐喻”等;第三编讨论文学文本是如何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的。编选宗旨力图在展现发展脉络的同时又反映国外尤其是德国文化记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5

《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作者: [德]阿莱达·阿斯曼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回忆空间》与《文化记忆》一起,构成“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也被公认为德国记忆理论的柱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许多当下面临的问题,例如对二战的认识和反省、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等,均颇有启发。

6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主编:哈拉尔德·韦尔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作者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忆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社会记忆”这一理论尝试,有望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一个崭断的视角。

7

《新史学 第8辑 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

主编:陈恒,耿相新

大象出版社,2007年

纳粹在1941年到1945年间对600万欧洲犹太人的屠杀,一劳永逸地粉碎了西方理性和文化作为促进普遍宽容的必要手段的迷梦,直接影响到今天人类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对世界和平的构想。如此暴行怎么可能出自一个诞生了歌德、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文明”社会?为什么当时的一些反纳粹国家掌握了尢量纳粹屠犹证据但却迟迟不肯伸出援手?更难理解,在战后很长时间内,学者们对这一事件的道德和历史意义保持了奇怪的沉默。《新史学.第8辑(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就为大家一一揭晓。

8

《时间、历史与记忆》

主编:黄应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

这本书是一系列有关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探讨之一。除了以出版的《人观、意义与社会》及《空间、力与社会》两本书所涉及的人观与空间外,本书的时间及日后陆续要探讨的物、工作、超自然观念、知识、因果等,自然与涂尔干所强调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所认为的了解之类别与范畴有关,却也不尽相同。作者更希望进一步去探讨与了解各民族文化的许多其他重要分类范畴与概念如何被建构。本书不只是在反省及重建文化的概念,以便对文化本身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创造,也期望在人类学的研究上,能找到新的研究路径,以解决新的社会文化之情境下,过去研究理论与观点上的限制所涉及人类文化发展背后心灵深处的动力。

9

《新史学》 第8卷 《历史与记忆》

主编:孙江

中华书局,2014年

《新史学(第八卷):历史与记忆》分为“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殖民·后殖民记忆”,共四个主题,共收录了11篇论文,虽然收入的文章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但是均阐述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即历史是如何被表象这个问题。

10

《记忆的伦理》

 作者: [以色列]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本书从一个看似简单却易忽视的问题——“人为什么记忆”出发,运用社会学、语言学和道德哲学等方法,讨论了“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问题以及“记忆和遗忘”在不同共同体中地位、作用和功能。具体而言,本书提出了下列彼此相关的问题:我们有义务记住过去的人和事物吗?该义务的性质是什么?存在记住或忘记的道德赞美或道德谴责的适格主体吗?谁是哪个有记住义务的我们?作为集体或作为某种集体构成意识的我们有义务记住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吗?

11

《记忆的政治》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12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

[德]扬·阿斯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13

《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

[德] 阿莱徳·阿斯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

本书的焦点更倾向于民族志学。研究的对象除了代、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以2006年和2007年为甚的公共历史辩论和蓬勃历史市场中种类繁多的商品。本书为“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尤其是纳粹历史的记忆、情感、态度和认识,题名中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普遍认识中的历史,即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德国历史是如何被人们谈论、解读和描述的。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当今对于历史的消费。本书更倾向于对民族志的解读,研究的对象除了德国各代人、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历史建筑,以及当今(写作时的2006、2007年)的各种消费历史记忆的商品(博物馆、媒体等等)。

来源:NJU学衡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