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辅导员 | 高校学生抑郁症的预防机制研究 ——基于抑郁倾向学生工作案例的分析

 断剑图书馆 2019-05-22

     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其临床症状包括明显而持续的心境沉闷、思维笨拙、认知功能受损、意志行为退却、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及绝对化思维等负面感受,严重者可能会有自杀行动。[[i]]步入21世纪后,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们面临的多元压力倾然而至,其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ii]]世界卫生组织更是于2016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了一项“一起聊聊抑郁症”的活动,旨在使更多此症患者获得帮助。后来,2017年的世界卫生日又以“共同面对抑郁,促进心理健康”为主题,呼唤民众关注抑郁症,且测估至2020年,抑郁症将会是仅弱于心脏病的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力量,承载着从家到国的期望,其健康心理备受重视,然而近年来,有调查表明,当前心理不正常的大学生比率约达18.6%,比全国心理异常者比率要高,其中号称引发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杀手就是抑郁症,此病在该阶段人群占30%左右。[[iii]]此外,还有大量学生为潜在轻度抑郁倾向对象。由于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若抑郁症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绊脚石,这对其个人与社会都是不划算的损失。故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iv]],应密切关注学生状态,对抑郁症进行心理分析和调控,以为预防与控制大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一、案例概述

     案例一:2018年9月份开学后的某天,A同学突然告诉笔者,她高中时就患有抑郁症,曾多次产生轻生念头,胳膊上多处有自杀时留下的疤痕,目前还在吃药维持,但快吃完了,这些天准备去上海再预约医生治疗,不过她觉得有必要告诉笔者这件事情,以免哪天犯病了,笔者害怕。了解情况后,迅速对她进行备案,告知学生办主任S老师,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探究实情,又与其班长、心理委员及舍友约谈,了解A同学在同辈群体中的印象与近期状态,他们整体觉得A同学非常热心、开朗,不过班长反应,她没和班级同学一起住,且爱带墨镜,有时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而舍友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女孩。直到2018年10月7日,A同学爸爸突然打电话,说A同学在医院,需要请假。由于之前A同学离校前说要去看病,但怎么回家了呢?笔者又问A同学,果然噩耗传来,A同学因同学日程变化并未赴约,而是买票回家了,后因床单问题与妈妈吵架,吵完后她回到自己的屋子,吃了好多安眠药,妈妈可能由于不放心就陪在她身边,躺在床上玩手机。后来一小时后,父亲进来打招呼,A同学告诉爸爸不舒服,爸爸发现安眠药的瓶子里只剩四颗安眠药,便带她去医院治疗,到医院医生不建议洗胃,便输水控制,由此就耽误了上学。为了学生着想,笔者把这件事反映给领导,学校决定在其返校后,让其家人带她再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鉴定,11号晚上与其爸爸与叔叔取得联系,家人同意第二天带她鉴定,而其自身也愿意接受诊断。经诊断显示其并未有抑郁症,可正常学习。就此A同学逐渐觉得自己没病,后又谈几次话,发现A同学提自己有病的话语逐渐减少,学业成绩非常不错,很多同班同学都觉得她有才华,在演讲平台的表现也较为拔尖。

     案例二:2018年11月19日中午,B同学的爸爸给笔者打电话,告知B同学突然给他发微信说:“爸爸,我快撑不住了,我想回家”,他担心女儿,但给B同学打电话没人接,烦请笔者帮忙联系。此时,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总校正接受培训,也只能第一时间联系B同学,结果打不通电话,便给其舍友C同学打电话,C同学只知道B同学去取快递了,笔者又给班长打电话,班长也未能联系到B同学。于是,笔者安排C同学与班长分别去宿舍和教室找B同学,后来,B同学发短信给C同学说她已经在下午上课的教室了。笔者给B同学打电话,她没接,便给C同学打电话,让其告诉B同学给她爸爸报平安。后来笔者又给B同学爸爸打电话说明情况,但据了解,B同学并未给爸爸联系。下午上课后,B同学出去不知道干什么,C同学在其离开十分钟左右,发短信给笔者,笔者先后安排C同学与心理委员随同,但B同学只是待在厕所不想任何人打搅,过了若干分钟,便要求谁也不准跟着,她要回宿舍休息。由于不放心她一个人待着,笔者还是让C同学与心理委员陪伴,到宿舍后,B同学一直躺在床上什么也没做,过了一个多小时起来,就在校园里走,走到五号楼,C同学与心理委员没发现她,笔者便联系班长协助他们一同找,最后B同学又给C同学发短信说自己在宿舍,她们不要跟着她,她想静静。晚上六点,笔者回到学校,在C同学与心理委员协助下,于图书馆找到B同学,同她交谈,她只是发呆和哭,并不理人,问什么就是点头、摇头,闭馆后陪她回宿舍。这期间和B同学父母及外公、姨妈打电话了解其家庭情况及其在家性格表现。家长决定2018年11月20号来学校和学校领导及心理老师进行交谈,果然第二天,家人背着B同学来了,并带来之前在南京做的心理测试,最后达成一致,先让学生静一静,后面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关注学生。在平复几天之后,B同学恢复往常,同学们觉得她还好,无异常,后来几次约谈,她也是谈笑风生。

二、案例解决方案

     鉴于学生的心理压力一般受家庭结构关系、学习成绩、情感生活等种种因素的无形影响。若不及时疏导,极易导致严峻后果。因两则案例均与抑郁症有关,虽A同学事件属于主动告知型,B同学事件属于突发应激型,但处理方式仔细想来万变不离其宗,故笔者将解决方案总结如下:

(一)尝试与抑郁学生深谈,了解情绪状态

     在案例一中,当A同学向笔者诉说其患有抑郁症时,笔者着实内心一颤,但考虑到要知晓事情的所以然,故并未外现出诧异之态,而表示理解,为的是能与学生达成共情,从而通过聊天慢慢了解到A同学产生抑郁情绪的开端时间、终极行为及目前对自己的认同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初步判断了其情绪状况。同样,在案例二中,由于事发突然,当时笔者又不在学校,仅能通过电话、网络进行交流,虽当事者有抵触心理,并未进行有效的详谈,但从其回应,还是可以判断其当时的情绪状态,以作相应的危机处理措施。故从总体考虑,尝试与抑郁学生深谈,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枢纽,对后续如何干预抑郁学生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二)即时向上级汇报实况,以做妥善处理

     案例一中在A同学向笔者坦白自己的抑郁情况后,笔者便及时向领导备案,上级问清事实后,告知接下来要与家长确认,同时约谈班委及舍友,并做好保密工作,加紧关注,以宽领域体察该生;案例二中针对B同学事件,由于事发突然,为便于学校协助调查,并即刻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处理,便在尝试联系B同学无果的情况下,立马向上级报告。总之,对于职场小白,初次遇到这种状况着实不知如何处理,而向上级汇报,学校会作应激方案,指导做恰当的处理,使接下来的工作更有方向和目的,不至于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时不知所措。且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学校负责,同时也是辅导员的职责。

(三)与父母同学取得联系,全面知晓问题

     在案例一中,通过与A同学的爸爸联系,得知她是独生女,从小到大很受宠爱,小学时父母工作忙碌,与父母相处较少,养在爷爷奶奶身边。初中后接到父母身边,但与母亲关系不融洽,经常吵架,但和好后依然亲密无间。高中时她妈妈陪读过,其实A同学成绩一直很好,就读在他们市最好高中的最好班级,由于屡次考试失利,压力太大,有些自卑,而后的高考对她打击挺大。也确实带她看过抑郁症,不过医生都说没事,但她自己一直上网查,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有病,实际上她就是用这个吓唬人,所谓自杀就是她博取关注的小把戏。医生拿的药都是安神的,主要是为了平复她的不安。同时,笔者又联系了班长、心理委员及其舍友,进行了解,他们都觉得A同学特别爱笑,但班长反应,她爱带墨镜,有种防备感,而舍友觉得她很好相处。与此类似,案例二中B同学的情况则是父亲残疾,父母分居多年,母亲携她与外公外婆及姨妈一家一起住,在家也很宠爱,性格较固执、任性,爱比较,与父亲关系并不亲密,在家经常这样,一生气就不理任何人,但过几天自动就好了,家人让笔者不用过度关注B同学,让她自己慢慢想清楚就行。同学们则觉得她大大咧咧的,很有意思,但有时说话比较霸道,且直接。整体而言,从父母与同辈群体入手,则可从侧面与他人的眼光中聚焦学生的行为细节,也就能更清楚的了解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过激行为,对采取下一步的做法提供思路。

(四)引导学生做心理咨询,预约心理教师

     在对当事人从父母、亲人及朋辈群体搜集到相关信息后,进行整理,向领导汇报。然后,鉴于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有心理咨询教师,且自己心理学知识与方法掌握有限,为帮助学生缓解压抑思想,并从交谈中更权威的认识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则试问学生是否愿意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案例中A同学很乐意,但B同学由于爆发突然并未接受心理教师的预约。在征求同意后,笔者便与校心理咨询教师预约时间,并作为中间人,告诉学生约谈时间、地点。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咨询教师通过与学生深度约谈,则从学生的微表情、反应等潜意识中挖掘到更多有效讯息,发现更深层的问题,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正向积极的催化,且还为教师与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如A同学渴求关注,母亲应对其再多些关怀,辅导员可经常鼓励她等等。

(五)要求监护人尽快到校,带学生去诊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让家长放心,根据上级讨论意见及学校规定,笔者将抑郁症对学生造成的厉害关系同家长解释,并建议家长尽快赶到学校,带着学生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去进行诊断,其中A同学家长配合学校,按照指定时间带学生去上海做了心理诊断,B同学妈妈及其他亲人则也于第二天来到学校,与上级领导、心理教师及笔者面谈,并提供了2018年6月份带其去南京重点精神科医院做的诊断。

(六)根据学生心理诊断书,家校协商结果

     A同学在其叔叔陪同下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心理测量,心理测评书显示该生一切正常,无抑郁倾向。看到这个结果,学生和家长都放心了,学校领导也表示家校要紧密联系以确保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由于B同学的诊断日期临近,且与入学时的心理测量进行匹对,心理咨询教师看了发现并无抑郁症状,出现此类情况可能是家庭情况与性格所致,家长表示会配合学校工作,也希望学校能多多关注她的状态。

(七)长期的追踪抑郁学生,全面心理建设

     虽然诊断结果均显示无抑郁倾向,但为了防止潜在的心理危机,仍不能松懈对此类学生的关注。因此,为确保学生一直保持正常,彻底恢复常态。于是,笔者便让她们的舍友、关系亲密的同学、心理委员及班长着重默默关注这些学生的行为,不可外传,多带动她们参与班级及社团活动,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感受温暖,同时,也会与家长密切联系了解近期状况,并经常与她们约谈,鼓励她们打开心扉,热爱生活等,以灌输正能量,保障她们心理健康发展。

三、经验与启示

     上述案例处理方法均属心理危机干预。鉴于两次遭遇抑郁症学生发现,不同个体间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及人际交往的差异,使他们深陷危机的状态也不一样。因此,辅导员及学校在应对出现情绪波动的学生时需因人而异,并尽快进行干预和引导,第一时间找其谈心,与其家人或朋友沟通,把危机的萌芽消除。具体启示如下:

(一)辅导员应具备心理学知识,鼓励学生常与辅导员谈心

     在案例一中,A同学并未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在出现问题时如实反映问题,最终该问题得到融洽解决。因此,在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学生把辅导员看作能够说知心话的伙伴,信任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与此同时,辅导员也理应主动修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运用。[[v]]以使辅导员能在面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时,给予有效的心理调解。

(二)入学心理测试应尽快反馈,提供需要关注的学生名单

     一般新生入学第二天就会进行心理测试,为方便尽快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作重点关注对象。为此,学校相关部门应一周内整理出心理测试的结果,并把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关注的同学筛选出来统一发给辅导员,这样利于辅导员尽早了解学生状态,相对应的采取措施。

(三)健全心理教育课程与团辅,以实现课程育人正向管教

     学校可开发更加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让学校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学习。且要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类型,既可用实际案例分析,也可激励学生现身说法、组织团辅,或聘请心理咨询范畴的专家学者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坛,让学生深刻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vi]]

(四)多角度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发挥班集体凝聚互助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与学生直线交流频繁,故更易获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因此,辅导员可借助微信、QQ等数据平台及心理咨询室等,或开展班会,面对面谈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且由于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年级的学生,因而不能无时无刻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辅导员可充分运用班委、园区管委等,创建学生信息员制度,各班、各宿舍均遴选乐观热心的同学担任信息员,协助心理委员等干部,将关怀送给每个需要帮助的同学,发挥班集体及朋辈群体互助的作用。[[vii]]辅导员也应正视心理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主动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化解心理障碍。

(五)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报备,及时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

     在发现学生问题后,为避免突发状况发生时,个人与学校无所适从,应第一时间将问题上报给上级领导备案。且辅导员在发现学生抑郁问题比较严重时,要及时向专业心理教师求助,征求学生同意后,立即预约心理咨询教师,带领该同学就医,以使问题得到调整与妥善解决。

(六)家长和学校需要紧密合作,建立三层级心理教育体系

     由于父母是学生的至亲,有些事情学生可能不会和他人说,却会给父母讲;而学生则又是父母的牵挂,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学生家长和亲人的参与和支持。故辅导员要与学生监护人搭建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在问题出现时可与他们联系,一方面是为了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同时也为了家校合作,从而核实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共同想办法。在学校层面,应构架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中心及心理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体系,从机构设置上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促进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viii]]

     总体而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将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家长参与及学校心理辅导机制的工作高度融通,真心实意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做好心理建设。

参考文献:

[[i]]王健.抑郁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ii]]侯树军.体育锻炼与抑郁的研究综述[A].江西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一届“全民健身,科学运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江西省体育科学学会: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2016:1.

[[iii]]焦开山,于小寒,靳苗.大学生精神健康差异形成的途径和机制[J].青年研究,2018(06):21-30+91-92.

[[iv]]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2019-1-31],(2017-09-29).

[[v]]康翠华.心理护理干预对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3):290-291.

[[vi]]杨雪岭,赵静波,盛秋萍,何晨琪,赵久波.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改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2):89-94.

[[vii]]曾艺.基于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心理健康传播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4.

[[viii]]侯艳飞,陈瑜,张小远.大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03):471-475.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