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四月天,春风吹拂的校园里处处透着生机与暖意。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大草坪的南面,一栋老建筑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就是常被人津津乐道的“南大楼”。 ![]() ![]() 柔滑滋养:艾诗蜜香沐浴乳 广告 南大楼外立面(王朔中教授摄) 今日出版的《新民晚报》“设计之都”版块整版报道了延长校区“南大楼”修缮纪实,为我们详解这栋建筑遗产通过“热水瓶换胆”的方式,重新焕发新生的过程。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报道页面,了解延长校区南大楼的修缮纪实 ![]() 整修一新的延长校区南大楼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变化:依旧是记忆中红砖红瓦的模样。 完整保留了原建筑外墙、一层砼排架等要素;内部经过精心的修缮,既修复了壁炉、楼梯、老虎窗等细部,让老建筑的温度得以保留;又以玻璃、钢材等材料表达了新建空间的现代感,最终呈现出温润素雅而又明亮摩登的视觉效果。 新建的彩色楼梯穿插于保留的砼排架之间 南大楼内部楼梯转角 这位“老朋友”,默默见证了周边校园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迎来送往了无数代师生,娓娓讲述着无数个春去秋来的故事。许多曾工作于此的人们会清晰地忆起当时的房间摆布,会津津乐道于楼内陆板发出的咯吱咯吱声、老式木窗的搭扣……虽然旧时的南大楼走道有些暗淡,但是在人们的心里它仍是令人眷恋的,它自带着亲切的温度。 曾是尺度严谨、细部优雅的教会校舍 始建于1925年的南大楼(晏摩氏女中时期) 上海工业大学时期的南大楼 南大楼初建于1925年,原为美国南浸会庄创办的晏摩氏女中校舍。抗战期间一度为日军某司令部占用。1952年,晏摩氏女中和沪江大学附中合并,成立北郊中学。1956年,北郊中学迁出。该建筑先后为上海交通大学工农预科、上海工学院、上海工业大学所用。如今属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南大楼外墙为清水砖墙,比例尺度严谨、细部典雅,透露出耐人寻味的美感。 “热水瓶换胆” 建筑遗产焕新生 修缮前的南大楼(摄于2013年) 2017年,年久失修的南大楼迎来了修缮、整修的机会,既要保留原建筑外墙,又要重构内部使用空间,且要使新空间满足现行的结构安全和抗震要求,采用“热水瓶换胆”的方法是一种选项,即在原建筑外墙内嵌入全新的钢结构体量,以应对新的功能需求及结构安全、抗震规范。 南大楼修缮工程的总负责人王海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通俗的说,就是在保持保护建筑外墙不倒的前提下,在原建筑内部,重做一个新的结构体,在“旧瓶”内装入“新胆”。 南大楼的“新胆”与“旧瓶” 南大楼的规模并不大,但实施“热水瓶换胆”的难度却不低。一方面,根据荷载结构计算,置入南大楼老墙内部的“新胆”必须配有桩基,且整个“内胆”被保留的两个楼梯间分成独立的三段,其上部却需支承一个共同的大屋顶;另一方面,因建设时间较早,受当时材料与施工工艺所限,需保留的南大楼外墙砂浆强度普遍偏低,且墙体中无圈梁、构造柱,后期使用中的随意开洞、移窗较多,致墙体受损、截面削弱,建筑外墙整体较脆弱。 要在本身就不太稳定的“旧瓶”内新建三个需打桩的框架结构体块,并用一个钢屋架把它们联成一体,还需与原建筑外墙严丝合缝,这真的是一个精细的瓷器活。为了精准把控修缮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情况,上海大学土木系的老师引入了先进的“既有建筑生命体监测”系统来监控原建筑外墙的结构变形。 修缮各阶段的南大楼(来自王海松老师微信公众号) 新加入的钢结构内胆,赋予了南大楼开敞、灵活的内部空间。新置入的中庭空间与建筑主入口相对应。通透的玻璃隔断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原建筑细节的遮挡。体现了对老建筑的尊重,也提升了内部空间的活力。 通透的玻璃隔断提升了内部空间的活力 保留下来的砼排架 保留了原来木格栅、壁炉的一层大会议室 老虎窗的光影效果 经过了设计团队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固、制作“内胆”、“洗瓶”、“暖瓶”等复杂工序, 修缮完成后的南大楼, 外立面恢复如初, 体现出优雅的岁月感, 内部焕然一新, 开敞好用的新空间中, 随处可见悉心保留下来的历史细节; 其新旧混和、互为映衬的冲击力, 宛如浓烈的鸡尾酒。 待到南大楼正式交付使用 寻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带上相机,就去延长校区打卡吧~ 供稿:上海大学校园建设指挥部 感谢王海松老师提供部分图文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