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英雄第二十七篇·悼武王所属·破楚大剑师·曲城侯·将军蛊逢

 金色年华554 2019-05-23

蛊逢,又称虫达。因为其人姓名在《史记》与《汉书》中不同,所以为了方便称呼,笔者就在本文中姑且依照《史记》中的记载称其为蛊逢。

按照史书中有关蛊逢的记载所述:

楚汉英雄第二十七篇·悼武王所属·破楚大剑师·曲城侯·将军蛊逢

以曲城户将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砀,至霸上,为执珪,为二队将,属悼武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记载,这就是蛊逢从最初起兵到随刘邦灭秦之时的基本人生轨迹。

首先是最开始:

以曲城户,应该说的就是曲城人。将卒三十七人,则指的是率领能战之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砀,应该指的最开始是到砀地加入到刘邦军中。

如此,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蛊逢在曲城率领三十七位能战之卒,于砀地加入到了刘邦的麾下。

但是,这句话中却存在几个很大的问题:第一,蛊逢是谁?第二,他蛊逢又是凭什么能招揽到三十七位能战之卒呢?第三,砀地究竟在哪里?

而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需要借用其他记载:

齐张仲、 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史记·日者列传》

如上记录,这里说的是,在齐国,曾经有两位特别厉害的剑术大师,他们都是以剑术而扬名天下的。而这两个人,第一是张仲,第二个人便是曲成侯。另外按照汉初时期只有一位曲城侯蛊逢的记载,那么很显然,蛊逢就是这里的剑术大师曲成侯。

如此,这里也就解释了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

蛊逢,居于曲城,以善长剑术而闻名一时,为当时之人所尊。如此,蛊逢能在秦末招揽到三十七位追随他的能战之卒,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再看第三个问题,蛊逢既然是曲城人,那他又为何去砀地投奔刘邦呢?

而再说刘邦,其人和砀地也着实有缘,最初落草就是在芒砀山,而后遭遇丰县兵变后,又是在砀县补充了一支强力军,才得以东山再起的。

如下记载:

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讲的是刘邦自遣散戍卒之后,便流亡到了芒砀山间落草,而后经历了一段时间,他的麾下遂逐渐有了接近百人的部众。

再看和砀地有关的第二处记载:

东阳甯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的内容是,刘邦在成为孤军后,遂逃到了新楚王景驹的麾下,而后便是与东阳甯君一起和秦军作战。在萧地一战,二人不利,遂退到留,而后转头攻取砀地。熟料,不过三日就拿下了砀地。因此,刘邦便在这里收取了砀地之兵五六千人。

所以,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蛊逢是在哪里加入到刘邦麾下的呢?

不过,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得明白一件事,那个时代的砀地距离蛊逢所在的曲城究竟多远。

而芒砀山就在砀县附近,所以,这里就以砀县为坐标,而砀县,则在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那么曲城呢?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曲城是在汉东莱郡,也就是在今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县附近。

如此,请大家看一看在地图上这二者的距离:

楚汉英雄第二十七篇·悼武王所属·破楚大剑师·曲城侯·将军蛊逢

由上述图片中的内容,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即使是在今天如此交通便利的时代。从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县到河南省永城市都是有着长达六百多公里的距离,虽然这并不是直线距离,但如果放到那个时代,那只会更远。

所以,这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蛊逢参与的是刘邦在芒砀山时的军队,那就需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蛊逢是如何在这么远的距离里可以闻听到刘邦名声的?而从后期刘邦在芒砀山蛰伏了那么久,撑死了也就是从十几人发展到将近百人,所以,这都说明了刘邦在当时是不可能具备那种振臂一呼便可引得天下英雄来追随的名望。说白了,刘邦真要有那名声,那他在起兵时就不会仅仅是个沛公了,而应该是泗水郡之主了。

由此,既然蛊逢不是在芒砀山追随刘邦的,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砀地加入了。

其实,关于刘邦第一次能补充到那么多的兵员,笔者一直也都是很好奇的,即,如果砀县的兵力很充足的话,那么刘邦在当时实力并不强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三日破城的呢?

当然这里毕竟是有着东阳甯君的帮助,而东阳甯君按照笔者在武疆侯庄不识篇中分析出的,这里的东阳甯君应该就是原来在东阳县起义的豪杰陈婴了。而陈婴的部下当时有着数万人,所以,在其帮助下快速攻下砀地,应该也是有可能的吧?

总而言之,这里有很多问题,就不做细致讨论。所以现在的重点是,刘邦在砀地收的那五六千人,究竟包不包括蛊逢和其所属。

在这里,其实一直以来,有一个信息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那就是蛊逢为何要来投奔刘邦?

换句话说就是,齐国的反秦起义军也是不迟于刘邦的,如此,如果蛊逢仅仅是为了反秦的话,那么他是没有道理走那么远的路而专门来投奔刘邦的。如此,这期间肯定是有一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所以,这里就要引出这么一条记录了,也就是刚才在功侯表中记录蛊逢最后的归属情况,是属于悼武王吕泽。而刚好,貌似吕家就是从齐国搬来的: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说的是单父人吕公因为和沛县县令交好,所以为了躲避仇人,便举族搬迁到了沛县。

那么,既然是单父人吕公,那就说明吕公是来自单父这个地方。如此,单父是哪里呢?而根据史书的记录,如下所记:

《索隐》:韦昭云:“单父,县名,属山阳。”

而山阳郡单父县的原址,便是在今天山东菏泽市附近。所以说,吕公所在的吕家和蛊逢都是曾经的齐国人。

但是,鉴于两地相差甚远,所以目前唯一的推论就是,当时的蛊逢应该是吕家的门客,而后在吕家遭遇大难之时,吕公则率领本族之人迁到沛县,而他麾下的一众门客便向各地散去。如此,这就大概解释了蛊逢去了曲城的原因。

同时,如果是建立在上述推论之上,那么这里也就合理的解释了蛊逢在之后千里赴砀地加入刘邦军的原因了。

当然,话说到这里,其实有关蛊逢是不是在这里的砀县加入的刘邦军,也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之后的刘邦也还当过砀郡长的。所以,至少现在勉强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蛊逢正是因为吕家的关系,所以带领着追随他的人,千里从齐国故地到砀地加入到了刘邦麾下。

如此,再看蛊逢加入到刘邦麾下的记录:

至霸上,为执珪,为二队将,属悼武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关于这期间蛊逢有何功绩,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那就至少说明这期间蛊逢的功绩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灭秦之后,在其他人还未分封之时,蛊逢便能受爵执珪,也就可以说明了蛊逢当时的地位之高了。

毕竟,按照史书的记录:

《集解》:张晏曰:“侯伯执珪以朝,位比之。”如淳曰:“吕氏春秋‘得伍员者位执珪’。古爵名。”

执珪,是楚国爵位的一种,如这里的注释,很显然是说明了当时这个爵位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再按照曹参的记录,他是在立功后先封执珪,而后封侯,如此,也能看出执珪在当时是仅次于侯的。

不过,前期刘邦是在楚怀王的麾下,所以用的还是楚制,由此也能基本判断,执珪就是楚爵中刘邦能够分封的最高一个爵位。不然,曹参那样的重臣,也就不会在未封侯前仅仅是个执珪了。

而在这里,蛊逢随军到达霸上后,便是执珪,这就说明了当时蛊逢的地位几乎是堪比曹参那样的人,当然也只能是堪比,其后曹参便封侯了,而他蛊逢还需要等几年才能封侯。

紧接着,刚才的记录中也标明了蛊逢的身份,是二队将,属悼武王吕泽。

很显然,这里的二队应该是一种编制,而且还是受吕泽节制,所以蛊逢这里为二队将,自然就说明了他是吕泽麾下的心腹大将。

故而,这里的记录便是又能反证出蛊逢和吕家的特殊关系。

如此,再看接下来蛊逢的记录:

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功侯,四千户,为将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入汉,自然就是跟随吕泽进入汉中。而后反攻三秦之战,蛊逢也是随军参战了。之后在与项羽作战期间,蛊逢为都尉,也是一直随吕泽征战项羽。

最后在陈下之战,蛊逢应该是在此战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遂被封侯,并升迁为了将军:

六年三月庚子,圉侯蛊逢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三月庚子日,蛊逢以战功受封曲城侯,食邑四千户。

从这两处记载中可以看出,虽然蛊逢就是一个都尉,但是应该是在陈下之战中立的功绩非常大了,不然,也就不会食邑这么多。毕竟自第三批封侯之后,蛊逢应该是少数的几个食邑能够上四千的封侯了。

同时,又因为蛊逢是吕泽的心腹,所以,自然在其后不可能失权,而是一直参与到其他战斗中:

击燕 、代,拔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时的蛊逢已经是将军了,所以应该是协同作战的。

最后,再说一下蛊逢的暮年吧:

元年,侯捷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文帝元年,蛊逢病逝,汉庭为其谥号圉侯。

根据当时的情况,也就是蛊逢死的同年,吕家也覆灭了,所以算是蛊逢运气好,没有太遭罪。

不过,虽然蛊逢死了,无事了,可他的后继者却是替他遭遇各种不幸。就是在蛊逢死去的同年,他的儿子在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没多久,随着吕家被灭,他的爵位也被莫名其妙的削去了。由此也能看出当时文帝初年对于吕家残余势力的打压是有多严苛。好在,过了几年后应该是汉文帝为了稳定人心,便就又恢复曲城侯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