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书画市场三十年,概括出五个趋势:一、作为文化价值的书画艺术魅力不衰,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继续扩大影响,加大幅射。 二、作为艺术价值的书画艺术,正在发生内容与形式、内涵与外延的嬗变,这种变是活力的延伸,绝不是传统的衰微。 三、作为市场的书画艺术,拍价可上千万上亿将只属于古代(暂定1840年以前)的作品,现当代作品的无理性炒作将会被理性理智的新生代藏家彻底终结,已经炒高的被打回原形。张大千齐白石去世后作品市价百万可以理解,上千万价则必然将被市场冷落。试想,存世三万多件的齐老先生的作品,拍到数千万元上亿元,早已有人质疑,后来必成笑谈。人尚健在且创作积极性极高的范曾先生,重重复复的行画(非创作孤品)拍千万,不精心运作何至如此? 四,作为书画艺术生产力代表的画廊、院校生存困难。今后二十年,画廊类公司将倒闭75%(温和表述),大学的书画艺术类专业将撤并80%(也是温和表述),现存(活着的)艺术类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将有60%转行(不含已退休干不动了的),剩下的40%中的70%将在工业美术、建筑美术、城市美术和媒体美术,留在书画艺术行当的是极少数。 五,作为收藏品(包括正挂在办公室、会议室、宾馆、酒店、学会、出版社以及老百姓家庭)的书画作品,粗略估计是一亿件以上,它们的出路:第一,降价处理交换。第二,明智者将重头名家真迹捐赠国家文博机构。第三,自然损毁,也就是对失去兴趣的作品(大量的是省市县和各行业在节庆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的书画展作品),搬家或整理时主动不要了,扔了。如此而已。 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崛起,未来的书画市场前景还是乐观的。 前些年有一批所谓的“一线名家”作品被包装、被疯狂炒作,一些书画家也失去了理智,价格急剧飙升,甚至已经超过了近现代乃至古代名家的作品价格。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泡沫,这种类似传销式的“炒作 包装 营销”的方式,让一大部分人赚到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也让一大部分人吃了大亏。他们猛然警醒之后,不再对高端书画作品伸手。 暴利时代已经没有了,以前那种靠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闭塞来赚钱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结束了。所以,地域的差异逐渐被消融,价格会越来越透明和公开。 今后的市场,大众书画收藏市场会非常繁荣,理由是:
附几幅九翰藏画馆近期收藏的名气不大,水平一流的作品,收藏当收潜力股! 孙浩群 《莲塘倩影》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系创始人 老一辈中美协会员 吴显刚 《溪桥归晚图》 贵州七星关美协主席 孔祥前 大尺幅《怒问苍茫》 未来的书画市场跟现在一模一样。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就是所谓的国内的名家,以道貌岸然的老家伙的面貌出现。名气够大,然后出现在各种秋季拍卖会上。有一大堆徒子徒孙来托臭脚,画子极贵。当然,这里面如果真的有精品的话,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或者里面会有真正的艺术品。但是作为收藏者来说完全不赞成,因为,场面上的德艺双馨实际上都是声名狼藉的大骗子。第二种呢,就是广大的行画。装点二三流的宾馆的墙上。或者满足一些土豪对于名画的追求而做的一些仿制。技术呢,应该都不错。甚至有的人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第一种的大骗子。但是迫于生计已经没有所谓的渠道。最终他们就在社会上沦为画匠。这里面的人如果要有积淀的话,最终有可能会造就一代大师。但是这已经跟他们自己没关系了,他们将会狼狈不堪的,混乱的度过一生,甚至还会很贫穷。第三种呢,当然就是一些不安分的根本不懂艺术的纯粹骗子了。主要混迹在当代艺术当中。画也画不好写也写不好,然后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行为怪诞举止类似于流氓。但是这帮子人混世的力量很强大,特别是往往能够利用旁门左道忽悠到很多老外的资源。从而给自己戴帽加冕。所以呢?这第三种啦是最可恶的,他一旦骗成了的话,说不定还会比第一种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总而言之,在这个绘画领域,还是要尊重老老实实画画的人,然后一分钱一分货。然后千万不要做傻逼,相信那些国内外的炒作。当然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