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澄濂对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贡献

 369蓝田书院 2019-05-23

著名中医学家潘澄濂研究员(公元1910年11月—1993年4月)是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前身)的创建人之一,曾任该所的副所长、所长等职。中医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结着潘老和历届领导以及广大科技人员的无数心血。

中医研究院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始于1958年建所初期,历经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文献学建设单位以后,学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使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经统计,本院(所)自文献研究机构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各级文献整理研究课题40余项。编著出版专著80余部,计3000余万字,其中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著述有《医方类聚》(初校本和重校本)、《丹溪医集》《王孟英医学全书》《王好古医学全书》等;温病瘟疫研究方面的著述有《温病研究》《温病名著精华》《温病贯珠集》《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等;总结老中医经验方面的著述有《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潘澄濂》《医林荟萃》等;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的著述有《浙江中医药文化博览》(参加者)等。曾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9项次和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基于既往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基础,本重点学科已将整理我省古代重要医籍,总结我省历代名医学术经验,温病瘟疫学说研究和我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现正向纵深发展。更可喜的是,2009年中医研究院又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使科研工作上了新台阶。

《医林荟萃》

饮水不忘挖井人,成就牢记奠基者。中医研究院在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这与潘老的关心和重视及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早在中医研究院(所)成立初期,潘老即致力于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他先后撰写了长篇“《伤寒论》通俗讲话”和“研究《金匮要略》的体会”等著述,对仲景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在创刊不久的《浙江中医杂志》上连载,为医林所称道。在他的带动下,我所部分老中医也陆续发表了有关《内经》和本草方面的文献研究论述,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研究院的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开创了良好的先例。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潘老还指导并直接参与对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一书的评注工作,对吴氏学术观点,他能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予以解读,如吴氏治疗温疫急症,提出“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独特见解,潘老以诊治乙型脑炎为例,认为本病往往变化迅速,不少患者刚入院时辨证为卫分证,但不到二三个钟头,病人即现高热、神昏的“气营两燔证”,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治疗上应突破“一法一方,一日一剂”的老框框,大胆果断地采用“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紧急措施。如此诠释古籍精蕴,确能发人深省,大开觉路。《温疫论评注》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曾多次重印,深受读者的欢迎,该书还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潘老所起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没。

《温疫论评注》

在潘老的倡导下,1978年中医研究所成立了中医文献研究组,并与湖州中医院协作承担了大型中医珍贵古籍《医方类聚》的整理校勘工作,潘老身为所长,亲自挂帅,指导制订编校计划,帮助解决计划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技术难点。1981~1984年,一部计11个分册、1200余万字的中医巨著《医方类聚》(校点本)陆续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日本株式会社雄浑社隆重推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曾被评为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和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谱写了我单位科研工作的新篇章,潘老于此所作的贡献有口皆碑。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在中央有关文件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热潮,潘老深得卫生部中医司的信任,被任命为闽浙片中医古籍整理的组长。我们亲眼目睹潘老不辞辛劳地出差福建和浙江有关地区,与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商讨工作计划,并经常赴京汇报工作进展情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潘老不顾年高体衰,亲自审阅了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丹溪医集》《温病研究》《温病名著精华》等书。再者,潘老对我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如在义乌市筹建朱丹溪陵园时期,为建立朱丹溪塑像,他亲临工地与设计师商议,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使丹溪的形象栩栩如生,更加真实。该陵园早已成为我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尤其使人感动的是,在潘老病重住院期间,我们每次去医院探望,他老人家总是问长问短,念念不忘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医方类聚》(校点本)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潘老对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不因循守旧、拘泥不变,常融以自己的独到看法,多有创见。如他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认为历代医家的整理研究各有思路,各有主张,也各有成果,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均有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整理的立足点带有局限性,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今天研究《伤寒论》,条件要比古人优越得多,完全可望整理出较之历代百家更好的本子来。因此,他主张突破《伤寒论》原书的体例,根据具体内容,重新予以调整和编排。提出将现行本列在太阳病篇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栀子豉汤(包括其类方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大陷胸丸、大小陷胸汤、十枣汤等方证归于阳明病篇,诸泻心汤、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等方证归于太阴病篇,炙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甘草干姜汤等方证归于少阴病篇,而少阴病篇的四逆散方证移于少阳病篇,吴茱萸汤方证移于太阴病篇。这样,避免了现行本太阳病篇过于庞杂的缺点,使原来较薄弱的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太阴病篇得以充实。更为重要的是,功用类同的方剂荟萃于一篇,使人便于学习,易于掌握,有助临证实用。又如对古代文献记述治疗热病神昏谵语的紫雪丹、至宝丹和安宫牛黄丸三方,吴鞠通《温病条辨》尝谓:“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而各有所长,临床对证斟酌可也。”但语焉不详。潘老为了深入说明三方作用的差异,特对其组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犀角、麝香三方均有之,西黄、朱砂、腰黄、冰片四药,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二方用之,羚羊仅紫雪用之,余二方未用。于是认为开窍的作用,至宝、安宫之力较胜,而平肝熄风之功,则以紫雪为佳。且紫雪配有四石、三香、升麻、玄参和朴硝,清热、镇静、泻下作用是其所长;至宝丹有玳瑁、琥珀之安神、利尿,此乃与紫雪、安宫所不同点;而安宫用栀子、芩、连清三焦之热毒,为至宝、紫雪所未备。故三方虽都有开窍作用,而紫雪重在清阳明之热,安宫主以泻三焦之热毒,至宝长于宁心安神,其功效各有不同,故其适应证,亦有差异。如此分析比较,确能发微阐幽,醒人耳目。(详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潘澄濂》第45、223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这种注重实际,切合实用,刻意求新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确是难能可贵的。

唐代孟浩然有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潘老虽已离开,但他的业绩,特别是对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所作的突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来源: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