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瀛鳌: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今昔观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30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中医药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迄汉代已经奠立了学术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名著的刊行于世。这个基础的特点堪称是坚实而广泛,并体现了我国早期医药学学术临床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回顾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史,曾有过几次医学图书的整理编纂运动,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有两次。

一次是宋仁宗执政时期,国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钦命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主持这项工作,重点是将公元10世纪以前有代表性的名著(包括《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多种医学名著)进行整理、校正、刊行,使这些整理本为后世医学习读提供了范本,并有利于对外医学交流。通过这次高水平、针对我国早期重要医籍的编纂、整理、校订,呈现了崭新的学术面貌,流传甚广,影响遍及国内外。

另一次是在清康熙晚期,由陈梦雷、蒋廷锡领衔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这是现存古代规模最大、有较为完善编写体例、反映当时时代水平的官修医学类书,其内容囊括了中医领域多学科的内容,包括我国最主要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原文与选注、脉诊、外诊法、脏腑身形临床各科病证等,在阐介各科病证时,能融会前贤诸家学术,对有关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予以精选介绍。此外并有医学总论、医家传记、艺文、纪事、杂论、外编等内容。由于编者注意到“去芜存菁”,并能汇集、精选临床各科的诊治内容,在阐论中又能重视系统性和全面性,全书编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此书共520卷,约一千馀万字,编写始于康熙晚年,于雍正四年(1726)刊行于世。作为大型的医学类书,甚便于读者查阅有关内容,故其实用价值须予充分肯定。

自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编纂《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裘吉生主编《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丁福保等主编《四部总录·医药篇》等,均为中医药古籍的编集、整理和撰写书目提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世纪中期,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现改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为国家有关学科的古籍整理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为了加强此项工作,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于1982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召集全国若干名中医和从事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的专家们,将全国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规划予以立项,重点讨论分工,当时明确在全国范围内,要整理、审订、校正、出版中医药历代名著数百种,其中有11种(包括《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诸病源候论》等)作为重点古籍整理,选择最精善的版本,并参阅其他有关的重要版本予以旁校、参正,针对原著进行校注、语译,并将之列入卫生部有关中医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的重点科研课题。1992年5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要求各个学科领域的古籍工作须拟订较为具体的整理出版规划,这有利于各个学科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指导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近50年来,各省市出版社,各中医或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学者和出版社同仁协作,整理、审校、出版历代医家论著或个人(包括合作者)的医药编著约2000馀种,使全国中医药编著达12000馀种。上世纪末迄本世纪初,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有关专家又在海内外采访收集了数以百计、散佚于国外、国内已失传的古医籍(其中以日本国最多),并已在近些年由出版社刊印了一部分,使我国传统医学古籍文献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古籍小组每年亦赞助出版多种中医药古籍,其中包括孤本、善本的选刊、影印,多种中医药古籍的辑编、校注与研究等。

当然,中医药学的整理、编著,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他们在工作中十分强调我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十分强调中医药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历代名家的学术流派加强研究力度。从事中医药古籍整理与文献研究,可以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工作。而目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又有所丰富、有所发展。举例而言,我所工作的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目前已进行中医古籍知识库的建设,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可以用符号表示的信息,当然就包含了知识的内涵、实体及其外延与形式,所谓“知识库”,就是知识内容及其储存,现在很多中医药单位已经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彼此之间往往是相互协作以进行中医药的古籍整理研究,将中医药信息服务于广大读者。

再者,古籍小组针对全国各省市每年申报古籍整理研究项目进行评议,中医药古籍选项,每年约7—10种能得到出版资助,为中医古籍整理、文献研究适当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下设文献分会(今改名“医史文献分会”),主要也是联系全国古籍文献界同仁,共同为专业的传承与发展服务的。学会并协同各地承担或审订有关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的课题,故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古籍小组的工作。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领军队伍。目前,中国传统医学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保护措施应该引起重视并加强。

再以国际临床医学而言,目前受到各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医药学正在加快速度“步出国门,面向世界”,为世界各族人民的健康服务。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可以提高国际医药界的临床医学水平。

最后我想引录国务院吴仪副总理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改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大会(2006年11月)上说的两句话。她说:“中医药要加强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它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独特作用。”我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忽视古籍整理与文献研究。

原载于2007年第8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