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妖(藏品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珍宝档案 窑口:巩县窑规格:高7cm 许昌金雨古陶瓷博物馆的这件白瓷杯圆口,口沿处细弦纹一周,深腹,近直壁,饼形圈足,足心微凹。内外施透明釉,器身满布斜冰裂纹开片,积釉处泛淡绿色,施釉至底,胎质洁白细腻,拉坯精细,釉色莹润,给人雅致洁净之感。这种透光杯烧制温度高,手指轻叩发出金属音,除了对胎质要求极高,成型也是相当不易,需要高超的拉坯技术手法。此杯胎薄釉润,见光透影,呈现出开片与釉色之美,小巧的圈足与杯身的比例协调、优雅,犹如古时名士,一派高洁、洒脱风度。 背景资料 白瓷产生于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由青瓷逐步演化而来。当时,随着制瓷工艺水平的日渐成熟,对瓷器的色泽不断提出更高标准,对于看惯了质朴、古雅青瓷的人们来说,瓷器胎质越来越趋于细腻,表面颜色逐渐变浅,以至于终于成就冰清玉洁的白色,是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从最早出现的北朝时期的白瓷至隋唐成熟的白瓷,其间有着胎料、釉药配方等工艺技术的复杂演变过程。因为对玉的崇尚,“类玉”理所当然成为中国人对瓷器的至高审美追求。巩县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窑场。 隋代是白瓷生产的重要时期,这时巩县窑产的白瓷已经相当普及,较为常见的有胎体刷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的工艺,这是为了提高白瓷成品后的白度。也有一些胎体本身较为洁白的就在胎体上直接施透明釉烧制,成品相对精致。此类白瓷中的精品更是达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其胎骨和表面的釉质几乎融为一体,达到半脱胎状态,可透光影,存世量非常稀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