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李绍贵老师谈书画

 泊木沐 2019-05-23

在当前书画市场低迷的现状下,众多书画艺术家的作品被冷落。而在珠江三角洲的南方重镇,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一位倍受市场关注和欢迎的艺术家作品悄然走到了市场前头,同时引起了收藏家关注,他就是艺术家李绍贵先生。

和李绍贵先生相识,皆源于文化圈,一个充满阳光正气的书者,以豪情侠义之笔,在水墨丹青里挥洒着内心的真善美,幽默的言谈中流露出当今文人稀缺的真性情。 其作品精妙之处在于他对中国艺术的痴爱和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更是阐述了对艺术、历史和人生的理解,极具收藏价值。

李绍贵,字登峰,云怡齋主人,党员,1949年生,山东淄博人,自幼爱好书画,上世纪60年代任教师,七十年代从工,在企业主管宣教工作多年。

1986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师承多位书画大家,博采众长,书画俱佳,善画花鸟,书法以行草隶书见长,收到业内人士高度赞誉和好评。

自80年代以来多幅作品散见于各报纸杂志和被国内和海外人士和机构收藏,多次在书画大赛中获奖,被中国邮政制成明信片,邮册,邮票发行。2013年获《》华人百强书画家称号,2014年6月获(中国红高梁杯书画篆刻大赛)金奖。2014年12月获(恒嘉御景豪庭全国书画大赛)特殊贡献奖。2017年中国好品牌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现为:

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山东省分会副主席

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烟台市分会秘书长

中国翰林院书画家协会会员。

烟台美术家协会会员。

烟台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会员。

烟台市毓璜顶文化研究会理事

灵根出百谷,积久贯通

——和李绍贵老师谈书画

我与李绍贵老师相识时间不算长,却有两年之久吧,可以说既存师生谊,又有同好情,更富知音缘。

但凡上乘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欣赏者与作者不谋而合的产物。笔锋在纸上挥洒,时光在案头流逝。艺术家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李绍贵老师亦是。他画梅,知梅,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在他笔下梅花虽开的繁盛,但丝毫不显孤傲,极好地展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并且寄寓了自己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人都说“画如人生,人生如画”。梅常伴生活,人可借喻诉情,但古贤今人画梅,恐怕多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名句的影响,追逐笔法凌健,显现盛开百花凋零后的素雅坚贞清秀神韵,显示高风,突出抗击姿态,是以线条就瘦峭,直拔,成钢丝铁线,历来如故。

爱梅深之,喜梅久之,就情不自禁歌以咏之。“折得疏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数千篇咏梅诗章,不同角度畅抒自己的梅谊,挺起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傲骨,倾泻其云水胸襟,梅花情操。欣赏李绍贵老师的梅花,在画外也可看出诸多文人之感想。

换句话说欣赏者心有多远,艺术作品的深境就有多辽远。这是彼此间的心领神会,拈花一笑。而笔者虽有同好,但毕竟尚处门外之缘,对于一个“真”姑且不敢过多言语,但就评读之后的感想做一点自己的看法。

毋庸置疑,千百年来,中国花鸟画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鸟画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养人们的审美情趣。

而李绍贵老师的作品,大多以花鸟见长,而花鸟画笔墨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细观李绍贵老师的画作,不但重视运用笔墨,而且把笔墨运用得意韵十足,这是他从事创作以来,历数几十年发展,经无数次铸练始终不舍笔墨并把笔墨运用技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结果。因此,笔墨运用,对于他来说,他要达到无限的抽象性、表现性、情感性、时代性及其穿透力、渗透力和玄奥的特性。

如他的作品《事事如意》、《紫气东来》等,就很好地运用了笔墨,把柿子和牡丹刻画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意韵十足,让观赏者完全被这种无声语言的意境所感染,所熏陶。

常言道: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中也有记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寓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在李绍贵老师的创作里,牡丹作品见得也是最多的。我们都知道画牡丹花最重要在色很鲜,且要很雅。不能有丝毫的不和谐,这一点李绍贵老师做得还是可以的,就细节看,他以大笔触点写花头上部高举着的花瓣,其次就笔蘸浓胭脂再取少许浓 墨刻画花芯的最黑处,这部分是整 个碗的底部,要黑要重,花蕊的点 睛之笔就在此处,“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侈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棠踏翠裀。 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 合费天公万斛春”,当时的牡丹我们已经无缘相见,当年的诗人,我们亦无缘相会,留给我们的,只有这诗句,以及诗句中的牡丹,常常久久,历久弥香。还有,无限的念想。但是,这对于李绍贵老师而言,其实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生命能量的锤炼。在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寒暑当中,去研究构图、形体、空间、色彩、用笔,去感受生活中的 跌跌撞撞;去感受人情冷暖,看花落花开;数冬去春来,领略五千年文脉之传承。然后还是安静的回到画室,挑起颜料以大气的构图、朴实的绘画题材、严谨的造型、厚重的色调、饱含激情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就这样永远的握住画笔.....

即便如此,要实现艺术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必定要从传统艺术的精华脱胎中吸取养料,通过心灵的探索实现长期的累计,用心去承接,才能有新的延续和新的创造。所以李绍贵老师在从艺过程中,泛览艺林,潜心技艺,明经修行。我权且理解为灵根出百谷,我们在他昕使用的线上就可以见到其用功之所在。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书画就是如此!广博的文化修养虽不能代替专业的磨炼,但博采众长,积久贯通,胸有古今,绝对是提升书画艺术气韵的必要条件。李绍贵老师在清润的水墨淋漓、含蓄的以形写意间,完成一次次自我灵魂的深度对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李绍贵老师在静谧的关照与活跃的生命在心的统摄下,其艺术的光芒必然映照在尺寸的画幅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