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黄沙”——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半文半武王 2019-05-23

自动打坑机省去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郭涛,今年大四。“五一”放假回家刚放下行李就跟着父亲一起干活。郭涛驾驶轮式拖拉机,满载油嫩的松苗,老到干练。“这车安装了自动打坑机。挖个树坑,仅用5秒钟。”看着儿子操作“新武器”,郭建军一脸自豪,“年轻一代,就是有希望!”

黄沙与松林形成鲜明对比    张辰/摄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县在40年前森林覆盖率仅为0.5%,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如今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人进沙退”,森林覆盖率跃升至37.9%。

98岁的郭成旺1984年开始承包治沙。如今到重孙子一辈,四代人沙漠植树200多万株,面积4.5万亩。

郭成旺所在的毛团村,终年狂风黄沙,不仅庄稼欠收,连柴火也难寻。1984年,听到县上治沙新政策,63岁的郭成旺签了4.5万亩治沙合同,带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等30多人离开毛团村,向沙漠进军。在深入沙漠12公里叫“那泥圪坨”的地方,盖了四间房,安了家。

“背着干粮,骡子车驮树苗,一干就是一天。水喝完,嘴里含片树叶解渴。”郭成旺如今虽然耳朵有点背,但忆起当年,98岁的他精神矍铄。

郭喜和的记忆中,跟父亲郭成旺刚开始种树的那几年,风沙太大,种下的树苗常常一晚上就连根拔起。“那时候苦,种100棵树下去,能活20棵都是好的。”

郭成旺身后摆满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治沙先进个人证书

村子里有不少人都嘲笑郭家,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沙漠里能种树?治沙只是郭成旺一厢情愿罢了。但就是靠着这股子倔劲,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战,郭成旺一家终于将4.5万亩荒沙“浇灌”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我爷爷之前主要种的是杨树、沙柳等树种,但这些树种生命周期短,病虫害多,我们现在要全部换成樟子松。”郭建军,当年跟着郭成旺赶骡车的小孙子,已是郭家治沙的顶梁柱。近几年,郭建军种了30万株樟子松,覆盖面积1万亩。

四代治沙人左一至左三郭涛 郭建军 郭喜和 右一郭成旺

治沙四代情,上阵父子兵。35年前,郭成旺、郭喜和父子俩赶着骡车,手拉肩扛,声嘶力竭。时空流转,如今孙子、重孙父子俩依稀重现当年大漠里的身影。黄沙漫舞的“那泥圪坨”,早已松林翠绿,换了人间。

“五一”假期收假前一天,郭涛搭去镇上拉油的车返程去西安。母亲朝他喊话:“毕业回来就领个女朋友哦!”郭涛扶了下眼镜,抿嘴一笑,向车上走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