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更好的反思与总结? 道篇

 木西子曦 2019-05-23

反思与总结,这件事很多圣贤早就已经说过,「三省吾身」这个词你也肯定听说过,但为什么有在做的人很少呢?

根据「知行合一」的原则,如果「行」上做不到,那一定是「知」得不够彻底,今天我就分享下我对反思与总结的理解。

反思总结的意义与价值

说起「总结」这个词,我有试着去搜索一下,发现大部分书和文章都是教人如何做「年终总结」的。

一年时间过去了,做一个年终总结确实很有必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但为什么不是做一个每日总结呢?

反思总结到底有什么价值?

客观的看待自己

成长进步,需要准确地知道自己是否做对了,这个是否做对的判断,来自于外界反馈。

有更多的及时反馈,就可以让自己进步的更快。

所以有一个很关爱你的领导,肯定你的进步会很快,但现实是领导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关注你,那怎么获得更多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的反馈呢?

总结与反思,就是给自己一次客观看待自己的机会。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很多人会感觉略感疲惫但很充实,因为从到办公室的一刻开始,就忙到下班。

但事实是,大部分职场人看起来很忙碌,但产出结果却少得很可怜。

不信你自己可以尝试看看,每次工作结束后,客观地看一下结果完成得到底如何,总结几次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我们远没有我们想象得效率那么高」。

这时候的总结可以用一个客观标准,到底一天的工作产出了多少结果,做了8小时、聊了3个客户、想了下方案都不是结果,产生了工作成果,才算是有结果。

当我们能更客观更及时地看待自己时,我们更有利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女生化妆,她需要知道每个小动作做对了没有,才好进行下一个步骤,比如眉笔画的这一下是否画淡了,如果哪个地方画淡了,下一个动作就可以再补一下。

她是怎么知道自己淡了呢?换句话说,她是怎么获得这个行为的反馈呢?

照镜子。

一个镜子,就可以把她化妆动作的每一个情况,很客观地反馈出来。

那如果她的化妆台在楼上,而镜子在楼下呢?

她每一次获得修正自己正确与否的反馈,就需要很长时间,那整个化妆完成就会成倍的增加。

反思与总结,就是一面客观看待自己工作的一面镜子。

反馈的频次决定了进步的速度,写总结是在主动增加反馈的频率。

快速形成有价值经验

我们日常经验的累积,有的是来自被动的积累,有的来自主动的总结。

我们人类能自动地从发生的事情中,逐渐形成一个经验或习惯,比如,当我们第一次开始用筷子的时候,很不习惯,随着使用的次数逐渐增多,就会慢慢形成对筷子使用的经验。

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我们会自动地根据生活中的反馈,形成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形成的过程,因为没有主动意识的大量参与,我把它称之为被动积累。

在被动积累情形下,需要很多次的错误累加起来或者一次非常痛的错误,才能够让你形成一个经验。

而主动总结反思,很可能只需要1到2次,就能够帮助你觉察到这个错误,并通过思考找到优化方法,从而加以修正,形成更好的经验。

另外,被动积累经验,往往需要那个积累经验的事情是同样或类似的,而主动反思思考经验,不需要那些事情是完全类似的,只需要花时间去回顾和思考,每次都会有收获。

如果这些可以优化的事情,虽然每件事都看起来不一样,但背后的行为模式很可能是类似的,那么这种主动反思总结,能够让你改变错误的行为模式,未来就能真正减少犯更多同类型的错误。

所以主动的反思与总结,能够让你进步更快。

不夸张的说,如果一件事情做完没有去总结,很可能就已经浪费掉了,做这件事情90%的价值。

我觉得,总结反思就很像是种植果树后的采摘果实,在果园里种植了很多水果,你即使不去主动到树上采摘,偶尔也会有一些掉落到地上的,这些成果可能就是所谓的被动成长的经验。

但如果你不去主动到树上采摘,你可能就浪费了,绝大多数可以更好帮助你成长的学习材料。

你做一天的事情可能用了8小时工作,但你可能只需要用20分钟的时间去反思总结,就可以让8小时的成长经验翻几倍,这是一个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杠杆,非常值得每天专门拿出时间做。

结果未达预期,一定有原因,如果现在不趁着工作完之后马上进步,你希望什么时候才进步呢?

很多人号称拥有十年经验,也许只是积累了一年经验重复了十年而已。

大部分人吃一堑并不会长一智,只有反思得出了可以改良过去的经验,这才是长一智。

在传统企业里,我们经常会有论资排辈、攀关系站队,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更多的比拼的是真正的技能,所谓的资历和辈分已没那么重要,现在会发现涌现出来的很多高手,越来越多是90后了。

没坚持总结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总结很有价值,却没有真正花时间去写呢?

这件事其实也有困扰过我。

我很早就知道总结的价值,但后来我多次回顾和反思,真正能坚持的天数并不多。

我就去分析,为什么坚持的不多。

我发现总结这个事情的价值是个长期反馈,并不会得到短期的快感、满足感。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体验是负面的,因为当他做完总结之后会发现自己的效率很低,会产生很多的自责情绪。

比如:

唉!我怎么今天效率这么低!

只做了这点事情,目标也没完成,我怎么这么懒!

拖延症又犯了!我是不是不适合这个工作?!

虽然自责的感觉并不好,但我们的思维惯性很容易认为,但我们自责或自我批判的时候,能够带来愧疚和悲伤,会激发我们产生第二天更努力的动力,从而让生活状况更好。

从事实来看,这种自责确实有时候会带来一些改变,但从长期来看,是非常不利的。

原因是自责会让我们内在不断地受到攻击,这种感觉是不好受的,所以潜意识里会逐渐产生出一个保护壳,让自己远离可能会被攻击的机会。

而总结反思后的自责,就容易带来这种自我攻击,从而进一步让我们会逃避可能被攻击的机会,比如一件有挑战的任务,比如一次客观地总结自己。

所以有些过分追求自律的人,带来的效果是变得表面上很自律,但其实做事经常会逃避挑战,表面上是完美主义,而事实上工作生活中有大量的拖延。

那没达到目标了,不自责的话,还能有进步吗?

其实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 我们要同样可以对事不对人。

只需客观的反思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不要去对「我」这个人本身产生攻击与责怪。

每次总结的时候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成长上,而不是去批评我这个人有多么失败。

如果做一件事情,每次做的时候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挫败感,这个事情一定不会让你做的很长久。

但如果总结的时候,每次都关注在成长和收获上,通过发生的每件事情,去看到接下来可以变得更好的未来,每次总结的时候,都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其实,当你开始总结的时候,那些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无论你是否是做现在的总结,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无法改变,不要因为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产生丝毫的情绪或指责。

我们应该着眼于当下总结反思这件事情,然后去思考未来如何变得更好。

我会要求公司的同事每天都写总结,回顾当天的工作成果与自我表现。

一方面,我会引导他们去体会到这件事情的价值,让他们去采摘做一件事情的果实。

更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我会着重引导他们做总结,去客观看待自己,而不做自我攻击,用集体的力量,让每个同事都看到自己成长进步的可能性,同时用实际行动支持同事们的成长。

公开跟大家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出丑,或者说看起来谦卑,而是向大家展示我们进步成长的可能性。

结语

总结,是一件知道的人很多, 但大部分人都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很有价值但做到的人很少的事,我现在特别喜欢做,因为这样去做,本身就会带来相对稀缺的竞争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