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也称截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律诗截句而来,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因为一首律诗不大可能被截为两首绝句,两首绝句也不大可能简单凑成一首律诗;另一说是,一句为句,两句为联,两联为诗,绝句就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律诗单位,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绝句分律绝和古绝,古绝指不按律诗的平仄规定,可押邻韵近韵仄韵入声韵的绝句,具有古体诗特征;律绝指严格遵守律诗的各项规定,只是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精巧灵活,飘洒飞逸,象一支轻骑兵,驰骋在固化模式的格律诗坛上;象一只只斑澜的蝴蝶,翩翩起舞,飞进了人们的心田。今天我们主要谈谈律绝。 绝句分五绝和七绝,二十字或二十七字,押两平韵或三平韵。绝句虽然简单,但要写好却非常不容易,因为前人留下的各式脍炙人口的绝句,何止万千!要想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确非易事。但我也不相信古人一定比今人更聪明,何况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我们不断汲取前人经验,如饥似渴吸收前人营养,展开想象的翅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如何让绝句更多一点文采呢?我想这是一种重要手段: 推敲打造对仗句。对仗句是由对偶句格律化而来,对偶句的历史渊源流长,几乎与中华文化源头同步,是古典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体现着中华先民“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存最早的文艺作品《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短短八个字,就是最朴素的两两对偶句,形象地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狩猎生活。此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文学作品,如《道德经》、《劝学篇》对偶句无处不在;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对偶句更比比皆是。南朝齐梁时,人们发现了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创制了格律诗,因而把对偶句改良成了对仗句,即联内不仅平仄必须相对,而且不能重字,这就是对偶句和对仗句的主要区别。我们看看早期的格律诗,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由于当时格律诗还属草创,格律还不太成熟,此诗前两句属对偶句,后两句就是标准的对仗句。这大概是描写长江下游长江入海时的情形:(由于潮汐作用),滚滚长江忽然凝滞不动,两岸春花却满满当当到处盛开;流动的波涛随着跳跃的月色缓缓而去,(不一会)汹涌的潮水带着晶莹的星光闪闪而来。说实话,格律诗是不能用白话重写的,任何精彩描述都嫌瘪脚。短短四句话二十字,给出了四幅不同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澜的的水墨画,将春江花月夜描写得美曼绝伦,这就是对仗描写的精彩神奇,也是我们写绝句应努力的方向。 又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得知“安史之乱”行将结束,一向愁苦凄惨的杜甫,脸上终于绽开了笑容,树上黄鹂在叫,天上白鹭在飞;西岭的雪还未化,驶向东吴的船即将开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写好对仗句是写景的关键,用精炼的语言,将两组不同意象有机融合,才有可能给出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按惯例,我们习练一首绝句,先看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