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的良渚文化(上)

 bux1964 2019-05-23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二十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在黄河流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开始对中国夏商周以前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认识。

由于受到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影响,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杭县良渚镇一带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发现了出土黑陶片的遗址,经正式申请,于1936年12月1~10日、12月26~30日,1937年3月8~20日,分三次对浙江杭县良渚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六处遗址进行了试掘,获得了大批黑陶和石器。并于1937年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施昕更先生的发掘成为良渚遗址考古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

(反山 M12:98玉琮)

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至今,已经匆匆走过了80个春秋。中国考古学经过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对于良渚文化以及中国史前文化,已经有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回顾80年来良渚文化发现与认知的历史,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文化面貌的认识与文化谱系的建立

第一阶段约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

略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约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江苏、浙江和上海,主要发掘了江苏吴锡仙蠡墩,苏州越城,吴江梅堰;浙江吴兴邱城,杭州老和山,杭州水田畈;上海马桥,青浦崧泽,松江广富林等一系列包涵良渚文化遗存的遗址。通过这些发掘,研究者们总结出了如鱼鳍形足鼎、发达的圈足器、表面易脱落的黑皮陶、穿孔石钺、三角形石刀、石耘田器、有段石锛等文化特征。于是1959年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考古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把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主要包含黑陶的这种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从而开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历程。

(反山 M14:135 三叉形器)

中国的史前遗址一般都不是单一性的,一处遗址往往包含有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所以在包含良渚文化遗存的许多遗址被发掘的同时,在地层序列上也逐渐确立了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的叠压关系,从而建立起了太湖流域的文化发展谱系。

第一阶段后期约从70年代开始。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可谓其标志。在草鞋山遗址第一次发掘到了以玉琮、玉璧等随葬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从而成为认识良渚文化玉器的开端。 继草鞋山发掘之后,1977年又在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到了随葬玉琮、玉璧等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

(反山 M12:100.1-.2, 105 玉钺)

1978、l979和l982 年,南京博物院对常州武进寺墩遗址进行了几次发掘,又获得了以数十件琮、璧等玉器随葬的更为壮观的大墓,对琮、璧等玉器的形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一系列发现开始引起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关注。一方面这些中国礼制中的重器,竟在一向被认为是“蛮夷之地”的江南找到了渊源;另一方面大墓与小墓之间所表现出的悬殊差异,也足以使人们相信,这一文化的社会分化与进步,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余杭瓶窑出土玉璜)

此外,在70年代还发掘了:江苏常州圩墩、吴县澄湖;上海青浦崧泽;浙江嘉兴雀幕桥、双桥,海宁千金角、徐步桥,平湖平丘墩等遗址。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内涵与分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图片文字信息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