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时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两句。意思是:(回顾长安)云彩横出于南山(终南山),我的家乡又在哪里呢? 让韩愈难舍乡愁之情的南山就位于今天的秦岭一带。 相信大多数人对秦岭并不陌生,它与淮河一道是我国地理南北的重要分界线。 而从“风水”角度来看,它又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龙脉。 我们现在常说的秦岭从地理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上的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白石山,向东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又分为三支,北为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东西绵延长达1600多公里,是横贯在中国中部的一条巨大山脉。 狭义上的秦岭,则仅指今天陕西省的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其东始于灞河与丹江河谷,西到嘉陵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这句话形容秦岭地区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山川恰如其分。 秦岭是横卧在我国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它像一堵墙,既在冬季阻止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又在夏季拦截了来自东南沿海季风的北上。 由于秦岭的存在,使得岭南和岭北的温度、气候均出现明显差异。岭北属于暖温带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而岭南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潮湿。 秦岭—淮河也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的界线。 这种气候差异也造成岭南岭北农业生产有很大不同,由此秦岭也是我国旱地与水田地区的分界线。岭北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而岭南则是以水稻为主。 由于秦岭的阻隔,不仅南北气候有着巨大差异,人文景观和生活习惯亦是如此。“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说法就是来源于秦岭—淮河的分界。 此外,秦岭也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分水岭。秦岭北河流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秦岭南,河流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走进秦岭,如同进入一个仙境。远出高山云雾缭绕,近处河流潺潺,水汽弥漫。 秦岭物产丰盈,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林木种类繁多,其也是各类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我们熟悉的朱鹮、野生大熊猫等。 峻岭登临最上层,飞埃漠漠草稜稜。 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几废兴。 红树青烟秦祖陇,黄茅白苇汉家陵。 因思马上昌黎伯,回首云横泪湿膺。 ——南宋诗人汪元量《秦岭》 秦岭不仅在中国地理上有着特殊作用,它对于中国历史走向亦是影响深远。秦岭南北的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是缔造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均发生于此。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丰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 忆往昔,西周在这里灭商建国;秦朝从这里崛起,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西汉王朝在此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唐王朝在此威震八方。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 据统计,前后有13个封建王朝在秦岭一带建国立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历代迁客骚人曾多次在此驻留。面对秦陵的雄浑与神奇,他们即兴挥毫泼墨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 一座山可以影响一大片区域气候,影响到动植物的种类、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在中国所有山脉当中仅有秦岭可以做到! 故秦岭已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厚重历史文化传承。 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一块龙兴之地,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根之所在地! 现今秦岭又承担起了南水北调的重任。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巨大生态宝库,秦岭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