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解《阴符经》——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浪漫人的图书馆 2019-05-23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是人身体上本来就有的。“之邪”,邪思、邪行、邪念,就是不正。

在佛教里头平常情况下不讲人家邪,就是要求你的心不要妄动,不要有妄念。“邪”的后面有一个意思,是妄念,心中不要起妄念。

如果你想讲修养,如果你讲修行的话,按照《阴符经》说的有“三要”。第一个就是嘴,第二个是眼睛,第三个是耳朵。你把这三个东西一定要定住,一定让它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什么时候可以合,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管住。这也是为人处事的一种修养。

佛教说“身口意”。身,不杀、不偷、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当然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去修道,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很重要的。最主要的是意根,意根要修到清清静静,如如不动,那才是修行的目的。

在这里说这“三要”就是眼睛、嘴巴和耳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只是一个采纳关,是一个信息的通道。最主要的是你的心正不正,心静不静,这才是主要的,所以佛教说修行修心。这两者,一个外在的,一个内在的,都是很重要的。

“可以动静”。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眼耳鼻舌身意”可以动静,“嘴巴、眼睛、耳朵”可以动静。你说不要动静,那你要眼睛干嘛,要耳朵干嘛,要嘴巴干嘛?

我们有很多的修行人认为修行就把自己修成一个硅化木,就把自己修成一个老树根,“我不动,我也不说,我也不看,我也不听,我的心也无分别”。那是修行过程当中的一种训练,真正你修成了要去弘法利生,要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所以六祖慧能就说“禅不在坐”。六祖慧能说“禅不在坐”的意思是说“禅的本意是平常心、清净心、智慧心”,并不是说你不打坐了你就是在修禅了。我们凡夫在修行的时候不能领会这个宗旨,要么就往东倒,要么就往西倒,永远不能行于中道。他要么就是动得失掉了本性,要么是静得成了榆木疙瘩,他总是走两个极端。这个是通常我们能见到的学习传统文化或者修行时的一个弊端。

在这里《阴符经》说“可以动静”,就是开合之术,可以动静。

六祖慧能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其体悟之深,运用之活,值得我们深参!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生于木”,大家都能够理解。

“祸发必克”。如果失火了,我们必须要用水把火浇灭,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祸”就是灾祸。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如果佞臣窃取了国家的大权,他是一个奸臣,窃取了国家的权力,国家必然会溃乱,因为他用机巧,用私心去治理人民,必然导致国家上下混乱。“溃”就是溃烂,像伤口一样,像堤坝决堤一样。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这个前面省略了很多推理的过程。

他说你知道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且运用到修身治国平天下,你在哪里修炼?不是在庙堂中修炼,不是躲到山里去修炼,是说你掌握了五行的相克相生,把它运用到人事上,在生活中去修炼,而不是说让你离开了这个人生的五蕴中去修炼。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知道在生命的当下,知道在家庭生活当中,知道在管理国家当中去修炼,谓之圣人。

所以圣人一定是在人间要建功立业,虽然他不要树碑立传。一定在人间要立德、立功、立言,虽然他自己主观上并不要。

你说我到山洞里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圣人,在佛教里叫“小乘”。你度了自己,你并没有给大家带来福利,你这种圣人往往是“剩下”的人,不是真正叫别人沾你光的圣人,是被社会剩下的人。这就是大乘佛教和儒家的思想。

因此汤恩比说:“到了二十一世纪有哪一种思想和哪一种智慧和境界能够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相匹配?就是儒家和大乘佛教的思想。”

这里要补充一段。

后来的人,就像和佛经一样(他们把佛经分成了章节),把《阴符经》也分成了三部分。其实大家要知道,这种分成章节是为了便于我们去阅读和理解,而真正圣人的思想是从天性出发的,是一以贯之的,它是不应该分成章节的。

当然你们看的时候没关系,你就是看它分成了章节也不要被这种分法阻断了你的思想,它是浑然一体的。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