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而完整的。在周朝、春秋时代,已经知道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即“二至”、“二分”)。到了秦朝,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所记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后来的汉《淮南子》一书有了完整的二十定四节气记载,其顺序和现在完全一样,并确定十五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创立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有关。我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农业生产中需要掌握当地气候才能保证收成。 从以上各节气的含意来看,可以看出,有的是表明季节的,如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的开始,有的是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情况,如大、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小暑时还没达最热,而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了。还有些是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生长发育情况的。比如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不够成熟的意思。 当然,二十四节气并不是适用于大多数地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要掌握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规律变化。农业生产要考虑多年平均的农业气象状况,这只是一方面,实际上,每一年的农业生产都必须考虑当年的具体气象情况,但当年气象情况往往是不能掌握的。所以农民利用节气进行生产活动时,也不死板地根据交节气的日期,而是有一个活动范围。在长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渐渐将节气理解为由交节气开始到交下一节气前的这一段时间作为上一个节气。 好了,就先讲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