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的明朝穷秀才

 昵称6DO66 2019-05-23

崇祯十年,朱由检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睡着了。等他再次睁开惺忪双眼,桌上又堆满了噩耗文件。

《天工开物》!什么东东?天工可以帮朕开掉那帮废物吗?

老朱迫不及待地抓来翻阅,却发现是本工农专业的科学巨著。他头大的将其扔进垃圾桶,继续看那些让他更头大的边疆战报。后金的皇太极称帝了张献忠的农民军打到四川了英国的船队炮轰虎门了......

宋应星这个穷秀才,勒紧裤腰带才自费出版的《天工开物》,非但在明末不受重视,到了清朝还被列为禁书。

可叹的是,此书流传到日本及欧洲各国后,被推崇为世界第一部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还在娘胎时,老爹就隔着肚皮给他讲述家族的过往辉煌。你太爷爷当过三个部门尚书,老宋家坟头天天冒青烟。你爷爷命不好啊,刚刚中举就英年早逝。你爹患有考试综合症,只能当一辈子穷秀才。所以,你赶紧出来给咱家争口气啊。

万历十五年,宋应星出生在一个五行缺钱的书香世家。

宋老爹奉行“多方撒网,重点培养”的家族复兴战略,一口气连生四个大胖小子。宋应星排行老三,在众兄弟之中最为聪敏。

虽说当年没有被计划生育罚到倾家荡产,但家里的娃娃们组团上学,光是每年的学杂费就受不了。

宋老爹那点微薄收入,连大明的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

幸好,宋应星的二大爷是村办小学校长。

宋应星吃住都在学校,读书练字非常刻苦。他自幼便继承父亲的梦想:考状元,光尊耀祖!

很多小伙伴没熬够十年寒窗就冻得退学了,或回家种地、或出门打工。而宋家兄弟的三好学生奖状,连厨房的烟筒都糊满了。

天资聪慧加上后天努力,宋老爹很快就辅导不了儿子的学业。他拿着成绩单找人托关系,将宋应星送进县里的重点学校。

宋应星每次回家,父亲都会掏出几片磨到发亮的铜板,硬塞进他手里:好好吃饭,好好念书,听老师的话...

老爹能做的只有这么多,接下来只能全靠你自己了。

宋应星玩命般地学习,读遍各类经史典籍还觉得不过瘾,又把二程、周敦颐、朱熹、张载的著作翻烂了。

虽然不能走遍世界,但可以通过阅读触摸世界,这样才会生出发自本心的世界观。

面对浩瀚多元的各派学说,宋应星渐渐偏好重视自然观的关学(张载)。相对科考要求的文化课,他对天文、医学、农业、工技更感兴趣。

第一次看完《本草纲目》时,宋应星的内心无比震撼。他想不通三次科考都不及格的李时珍,居然能写出如此旷世奇作。

宋应星还不知道,他未来的命运比李时珍更凄凉。

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极大地提高了宋应星的思想境界。他喜欢纵谈天下大事,更幻想将来能执掌天下大事。

热血青年,谁都曾梦见过百万雄兵。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满怀壮志走进乡试考场,除了2B铅笔还有大哥宋应升。

江西全省一万多名考生,宋应星排名第三,宋应升排第六。而整个奉新县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他们兄弟俩中举。

县长派人用高头大马接送他俩回家,围观群众激动地呐喊:儿子,快出来看“奉新二宋”!你以后也要这般风光!

那一年,宋应星才28岁。他意气风发的对大哥说:来年,我们京城再战!

次年会试,名落孙山。

宋应星和大哥拎着铺盖卷,悄悄蹲在北京西站的广场角落里。两人谁也不说话,宋应星咬着牙道:三年后,老子会回来的。

他们联络几个落榜同学,跑到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报了复读班。班主任是知名教育家舒曰敬,招生口号是:一时名公巨卿皆出其门下。

宋应星埋头苦读三年,结果还是名落孙山。兄弟俩又灰溜溜的来到车站,站在当年蹲着发誓的地方:三年后,老子会回来的。三年后,老子会回来的。三年后,老子会回来的。......

检票员:三年后,你还会回来吗?

宋应星:谁再回来,谁特么是孙子!

人生黄金期的15年,宋应星6次会试全部失败。他从单身青年变成了两个娃的爹,却还是填不好那份光宗耀祖的试卷。

44岁的宋应星放弃了状元梦,他为家族复兴的梦想奋斗三十多年,拼尽全力却屡屡失败。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连父亲都在他第五次落榜时病死了。恍惚间,宋应星有些明白李时珍为啥能写出《本草纲目》。

将读书当成谋生工具,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用读书扩充思想志趣,生命才能智慧通达。

宋应星靠着这份思想开悟,很快从梦想破碎的颓废中走出来。他来到书房,将《教你如何3天背熟8000单词》这类考试秘笈全烧了。

听着火堆中爆出的噼里啪啦声,好像束缚内心的枷锁也裂开了。宋应星攥着多年积累的手工业图稿,高唱道:没又什么能够阻挡,你对志趣的向往...

这种酣畅淋漓的轻松感,真特么爽!

从科举应试回归本性志趣,宋应星终于有勇气面对别人的嘲笑:我就喜欢研究这些“雕虫小技”,怎么滴!

当年受关学读物熏陶太深,宋应星和同学们聚餐时,经常追问店老板这花瓶是怎么烧的、那红布是怎么染的。小伙伴不屑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老关心这些贱物作什么?宋应星小声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宋应星更忘不了,每当被科考压力折磨的心力憔悴时,他会走向街头工坊、田间沟渠,沉浸在各种新式器械的美妙运转中。

马上就要考试了,这二流子还出来闲逛,考试能及格才怪!

没有人明白,宋应星只有靠着这份志趣,才能宣泄掉责任带来的屈闷。如今他已不在乎别人议论,有这闲功夫还不如写点对联赚几文钱。

无论读书做官也好,兴趣爱好也罢,首先都得填饱肚子。

崇祯八年,48岁的宋应星才找了份正经工作,在县城的学校里当临时工(教谕)。

平时负责学生的日常考核,年薪只有三十六石米。虽然钱少、事多、离家远,但好歹能让家人每天都喝饱稀饭。

宋应星之所以能穷的心安理得,因为他拥有极其充实的精神世界。空闲时,他整理万里科考路上的见闻。夜晚间,他查阅本县所有的文献记载。寒暑假,他去外地考察各行业的技术。

栽种谷物豆麻、蚕丝纺织印染、制糖做盐造车船、榨油造纸炼金属...。更难得的是,宋应星还画出了很多设备操作图。

他用八年时间汇总多行业制造技术,并且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最后以“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之意,取名为《天工开物》。

是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不培养单纯的科学家。他们往往会集文学、思想、才艺于一身,在不同学科均有所成就。

比方说,科学家宋应星的作品还有《野议》、《论气》、《谈天》、《画音归正》、《连思诗》...

文稿堆了满满一屋,却连一部都出版不起。

出版商更喜欢兰陵笑生这些畅销类作者,不管印出多少本都不愁卖。不然就是科考类教辅材料,大小私塾常年稳定采购。

谁会买《天工开物》这玩意?动不动就整工程原理图,一点都不考虑读者的感受。

没有投资人和出版商赞助,宋应星就打算自己印。

省吃俭用攒的钱不够,他就向当县令的大哥借钱。然后买木板请人刻字,买纸墨排序印刷,最后再一张张装订成册。

没有打字机的时代,印一本书非常艰难。这个吃饭都成问题的穷书生,明知道自己的书是赔钱货,却还要死命去干。

第一本书印出来后,宋应星双眼含泪捧着她。半生辛苦终未白费,他在序言中写道:所愿此简流传后世,敢求知己于目下哉。

君心如斯,当得千古!

一个人如果努力去实现梦想,全世界都会为他让步。

这本书先是引起刻书界的注意,他们原以为有人私刻反动小传单,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位穷的叮当响的科学家。

在娱乐圈以外的民间各界支持下,《天工开物》后续印制较为顺利。可惜赶上动荡的明朝末年,始终没有得到官方推广。

好在老天从来不亏待勤劳的人,祂要准备安慰宋应星了。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因工作认真负责,转正成为七品芝麻官。他被派到福建汀州府上岗,掌管当地的司法刑狱。

那一年,宋应星已经52岁了。

当地有个海贼团伙经常闹事,被围剿后全部关入汀州大牢。宋应星刚上班不了解情况,遵照治安条例释放了一些轻罪犯。

结果这帮人出去后继续闹事,领导大骂宋应星“养奸”。老宋孤身前往贼窝“谕以大义”,一直说到黑社会就地解散。

眼看当地治安更好了,领导又笑着的表扬他忠勇可嘉。宋应星实在受不了官场的乌烟瘴气,干不到两年就辞职回家了。

期间,陈弘绪守晋州时被清兵揍的晕头转向。他就照着《天工开物》造出火器“万人敌”,轰的清军连夜修改作战路线。

也不知道,老陈有没有给宋应星交点技术服务费。

崇祯十六年,宋应星被派到亳州当知府。此时的五品官印已经不值钱了,整个凤阳都被李自成打成烂摊子。

宋应星在亳州城转了好几圈,怎么也找不见衙门,后来才发现是被炸飞了。他就在废墟上搭个帐篷办公,努力维持战时秩序。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真正能改变底层民众命运的,从来不是坐在皇位上的人,而是读书、学习、开悟。

宋应星看着满目疮痍的亳州城,这个57岁的老书生不会上马杀敌。他只能带头维修校舍,还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

那年春节回老家,听说连洪承畴都投降了(见秦岭一白.洪承畴篇)。宋应星不禁感慨:地盘乱了、人心散了,大明这是要亡啊!

过完年,宋应星申请辞职。朝廷乱的无人答复,他就呆在老家没有去上任。三月,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四月,吴三桂投靠大清(见秦岭一白.吴三桂篇),李自成钻进九宫山。五月,清军入主北京,弘光帝在南京建立南明。

南明小朝廷喊宋应星出来做官。他听说马士英、阮大钺等人喜欢窝里斗,就掐断家里的电话线,免得他们再催自己去上班。

没过多久,大哥也辞职回家了。“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是宋应升对南明朝廷的中肯评价。

兄弟俩重逢后相对苦笑,当年6次落榜被打击的怀疑人生,无非就想当个官光宗耀祖,如今却是白送都不要。

当真是时移世易啊!宋老爹若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次年,清军攻克扬州、南京,江南大地一片腥风血雨。

弘光帝在逃亡的路上被抓,送到北京后被清军剁了。明朝旧臣要么投降大清,要么跑到福州追随南明。

宋应升悲愤之余服毒殉国,而嘉定、江阴等地纷纷举城死战,无一人投降...这一则则悲壮噩耗,让宋应星的内心愈加封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宋应星都成亡国之民了,却还在惦记他的书。听说有个福建人要再版《天工开物》,连坊刻木板都雕好了...

可惜时局动荡,最后都不了了之。每一次再版希望的破灭,就好像当年在科考榜单上找不见自己的名字那般难受。

唯一不同的是,宋应星已经老了。

清军占领江西后,宋应星整日闭门不出。前同事纷纷劝他出来做官,说什么大清追尊明朝忠臣,你可别错过富贵机会。

宋应星想起自幼熟背的圣贤书,这些人的考试成绩比自己高,对道理的理解也比自己深,为什么骨头却这么软?

62岁的宋应星拒不出仕,依旧在老家过着贫困的生活。

宋应星就这样活到79岁,临终前还告诫儿孙不要参加科考、不要做清朝的官(拒绝科举,亦不仕清)。

所以,宋家的穷日子一直过到嘉庆年间。宋应星的族谱到此而断,估计是穷的连后人都没有了...

《天工开物》的下场更惨,清廷发现书中有“北虏”等字样。顺治时期就被列为禁书,后来乾隆编修《四库全书》也不予收录。

谁曾想到,这位大明穷秀才的呕心沥血之作,百年后竟会流传海外而备受推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