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充满杀伐征战,群雄并举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一社会危机?这些问题都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许多思想家苦苦探求并试图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思想家,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所持的价值观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有继承的,也有对立的。 在百家诸子中,作为当时两大显学的儒家和墨家,就是两个典型的对立派别。史书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而不悦,厚葬靡财而分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古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家的学说是从儒家分化而来,当年墨子也曾在儒家门下求学,因为觉得儒家所讲的礼乐周制太过繁杂,于是自己自立门户,开宗立派了。在他看来,儒家所提倡的部分主张根本就是劳民伤财。比如说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消耗人力物力的情况极为严重。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是有所体会的,经常能够看到在新闻上说某地发现了某朝君王或是诸侯大夫的陵寝,出土了许多贵重的珠宝礼器等,这些都是当年君王下葬时的陪葬之物。 实际上,孔子本人是非常反对厚葬习俗的,他曾交代弟子假若自己死后切不要厚葬。但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与无限的哀思,弟子们为孔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的陪葬品。 对于厚葬这种风俗,墨子是深恶痛绝的。当然,这与他的出身也是不无关系的,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墨子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世间尚有那么多吃不饱饭的活人,这个社会还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给死人享用,真真是岂有此理啊。 显然,墨子说的这一点,也是儒家常被后人所诟病的地方。当然,这里所说的儒家,并不指是孔老夫子所创建的新儒家学说,而是指在当时盛行的旧儒家学说。的确,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死者为大”的说法,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古人对死亡的敬畏和无知,是受当时的科学技术所限制的。而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厚葬的弊端,下葬的习俗也由土葬改为了火葬。 独立门户的墨子,开始实践一条与儒家完全不同的道路,为这个乱世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诸子百家中,儒家认为仁义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提倡恢复西周的礼制。道家创始人老子则认为社会之所以产生混乱,是由于人们丧失了自然的天性,只有返璞归真,超脱于物,才能克服当前的社会危机。法家则致力于通过“法、势、术”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而墨子开出的这个治乱世的药方,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兼爱”。可以说,墨子这一生,都是为了这两个字而奋斗的。 所谓的“兼爱”,就是要求每个人都不分你我、不分贵贱、不论种族、不管血缘地去爱一切的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天下还会有纷争吗?这就好像你永远不会和自己吵架一样。这便是墨子心中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了。 儒家也讲爱,但儒家所讲的爱是有次序和差等的,对父母、孩子和家人的爱,显然不能跟一个陌生人的爱相提并论,这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报恩心和同情心。从这点上说,墨子提倡的“兼爱”与儒家所提出的“忠”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了,正如之前我们曾经解释过儒家的“忠恕”二字的内涵,“忠”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忠”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甚至会形成一种“因为我爱你,因为我为你好,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等等一系列的道德与情感绑架,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这一点而言,墨家思想是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传习千年而不衰,而墨家思想却无法纵贯历史的原因之一。 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说,墨子的爱是一种“大爱”,是终极之爱,但是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兼爱”未免太过于不近人情,尤其是在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人们是很难接受这种爱无差等的观念与行为的,而且,当爱真的没有差等的时候,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简单讲,孔子是让人懂得什么是道德和为人的底线,墨子是让人成为仗剑行走天下的大爱之侠。 —— 明天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