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平整整用了30年时间,才将魏桥从一家只有61人的小型棉花加工厂,打造成了一家大型综合企业。在这30年当中,魏桥起起伏伏,多次逆流而上。
1993到1997年,全国棉纺织业进入冬季,张士平却带着魏桥投资了3.3亿,趁着原材料市场低迷之时将棉纺织生产线扩大到全国之首。此后几年,他又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巨大机遇,将产品覆盖到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借此把魏桥做成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魏桥之所能在市场低迷时不断扩张,其实最大的秘诀是压缩成本。
首先,铁腕严明的纪律和奖罚分明的薪资制度节省了极大的管理成本。1998年,张士平曾收购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棉纺厂,但不久之后便有“养尊处优”的老员工质疑他的管理过于“严苛”,开始罢工。更过分的是,这些原国企员工私下里轻蔑地称张士平为“乡巴佬”,并把他和一众高管堵在办公楼里整整7个小时。事后回忆起这件事,张士平曾笑着说,当时有一名情绪激动的工人质问他:“为什么迟到半个小时被扣了一天的工资?”他的回答很简单:“这要是在我以前的工厂里,要被扣一个月。”

为了激励工人,他还设立了奖励制度,超出生产力的员工不仅获得了比以往多几倍的工资,升职也很快,而那些懒惰的工人则被他毫不留情地与原来的厂长、副厂长一同辞退。这种铁腕管理降低了生产环节的浪费,使企业效率最大化,从而转化为成本优势。
为了节约成本,张士平还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自建电厂。2000年前后,全国制造业高速发展,政府电网电力紧缺,电力资源不仅贵,供给还不足,魏桥就经常因为限电不得不停工。
被逼无奈之下,张士平开始筹备自己的电网。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家电网的关注,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毕竟,从来没有人会向张士平这么疯狂,连电厂都想自己建造。电网局找到张士平谈话,表示如果他继续建造电厂,以后国家电网将不再为魏桥供电,谁知他完全没有被吓住,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事后证明,张士平又对了。电厂建成之后,魏桥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将自己此前最大的能源开支直接降低1/3。不过,张士平最大的收获并不止这些。因为生产的电力过剩,他决定成立“中国宏桥”,跨入电解铝行业。
电解铝行业最大的成本就是用电,而张士平最不缺的就是电,再加上自己发电成本极低,中国宏桥很快就成了电解铝行业的一匹黑马。2015财年,整个有色今属产业陷入严重过剩,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愁云惨淡,只有魏桥创业与中国宏桥,不仅将自己的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了71个位次,还逆市实现令人惊叹的收益。
如今,中国宏桥已经是全球铝业的霸主,苹果手机90%的铝手机壳都来自于中国宏桥。

对自己抠,对员工却很大方
张士平这一辈子,不是在翻盘就是走在翻盘的路上,可细究起来你会发现,他的经商哲学实际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只要你能做出比别人便宜、比别人好,还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东西,任何行业都可以做成好生意。
张士平一生都在自己了解的几个“夕阳产业”里打拼,对“互联网”“房地产”这些蒸蒸日上但自己不了解的行业明确表示拒绝。在他看来,制造业才是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如果没有这些,金融再繁荣也是假象,而且,魏桥的核心领导干部和几百名管理骨干,包括他自己,都不具备驾驭本行业之外产业的能力。
无论是在生意场还是生活中,张士平都将这种简单的价值观发挥到了极致。
2017年,他以650亿的身价登上胡润排行榜,但直到2017年,他都只用着一部200块钱的“老人机”。当然,苹果手机他也会随身带一部,但那只是为了介绍“苹果手机90%的铝手机壳都来自于中国宏桥”的。
张士平很少应酬,不管是拥有多少资产,依旧最爱吃家乡魏桥的萝卜干和炒花生,他也从来不穿名牌,生活里充斥着的只有“简朴”两个字,日常出差,也都是一个人拎上包就走。他曾经表示,自己非常看不惯有了职位、财富或权势就带上一大班随从讲风头和排场的人。
“管理、纪律和作风都是上行下效。如果一个领导出行要有十几个跟班,这种作风,何谈企业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不用想都明白。”张士平说。

不过,张士平对自己抠,对员工却很大方。在魏桥,张士平很早就承诺为自己的员工实现“家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女有学上”。为了这个承诺,魏桥不但自建了门诊医院、幼儿园及学校等公共设施,对员工低价开放,还自建房屋低价出售给员工。张士平说,职工房子面积最小要达到90 平方米,必须有3居室。他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员工把老人孩子接过来一起住,一家三代人进城安居。
张士平曾说:我的职工是一个小社会,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可能就富起来,他是平均富,不是某一个人暴富,我这16万职工就是16万个家庭。
这是一位艰苦朴素的实业家,他的一生几乎都能在逆境中翻盘。与人斗、与市场斗、与体制斗,一路从最底层“斗”到金字塔尖,凭借的就是一股坚韧不拔的韧劲。如今,这位人生战士正躺在病房里,愿他能完成人生中的又一次惊天大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