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苦力工人到年收3000亿,用200元的手机却给16万员工盖房!

 青青河边草603 2019-06-21

作者  l 唐一

原创 l 创业智库(ID:cyzk88)

5月23日,“邹平发布”公布: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士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5月23日17时03分逝世,享年73岁。

说起张士平,可能很多人都对他不是很熟悉,但他在中国商界却是一个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他把别人眼中的“夕阳产业”纺织业和铝业都做到了全球第一,双双在香港上市,年营收超过3000亿

其公司生产的牛仔布畅销世界,90%的苹果手机壳体使用的铝板材料都是来自他的工厂。

但在年轻的时候,张士平曾被城里人呼喊“乡巴佬,滚回去”,从出苦力的扛包工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步。

用着200元的手机,却给16万员工盖房。

张士平生前为人低调,你可能从未听过他的名字,即便是离开,他也走得悄无声息。

今天,他的故事也应该让大家知道了。

扛了17年棉花

却把厂子做到年利润400万!

1946年,张士平出生在山东邹平县一个叫做魏桥镇的偏远乡村里,父母都是穷苦的普通农民。

在年少的张士平的记忆里,“饿肚子”是最经常出现的一个词,由于家里穷,他初中毕业后就在魏桥镇棉油厂当苦力工人,专门扛棉花包。

棉花包每包都100来斤,普通人根本很难扛得起,即便扛得起也很难坚持,而张士平一扛就是17年

直到1981年,35岁的张士平才因为“能吃苦、最勤劳”被提拔为厂长。

虽说是厂长,但张士平的压力一点都不小——邹平盛产棉花,棉油厂很多,他管理的棉油厂是最烂的一个。

张士平当时回忆:“车间里头大小便都有,所有窗户没一块玻璃。”

当时主要还是计划经济,棉油厂只做棉花生意,一到棉花旺季就做到停不住,但旺季一过,整个厂子就无所事事。

虽然做了17年苦力,但张士平的头脑和激情并没有在辛苦的劳动中减弱半分,他尤其喜欢“第一”这个字眼。

扛棉花包,他要做第一;现在接管了一个厂子,他更要拿第一。

这种时刻争先的勇气和决心,正是张士平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他先从棉花加工拓展到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成为全行业第一个进入产油的人;

接着,他又打破大锅饭,悄悄实施计件工资制度,让努力的工人拿更多工资;

最后,他又打破棉油厂等别人上门采购的惯例,主动上门推销,很快就占据了市场。

短短3年,他就把这个在全镇倒数第一的小作坊,做到了全国油麻行业利润最高的工厂,1984年净利润达400万!

做完纺织做铝业

最难赚钱的行业

被他做到年收3000亿

但好日子还没过多久,仅仅1年后,全国棉花行业萧条,大量棉花卖不出去。

张士平再去纺织厂推销,对方连门都不让进。

看着厂里堆积如山的棉花,张士平思前想后,光做棉花没什么话语权,既然自己有原料,为啥不自己做纺织?

说干就干,张士平成立了一个毛巾厂,带领全厂集资89万元,上了52台毛巾织机,半年就盈利25万元。

短短3年,毛巾厂项目就给企业盈利了600万。

毛巾厂盈利了,新问题又来了——织毛巾需要棉纱,而全国范围内棉纱非常紧张。

张士平一看,决定亲自建棉纱厂,他用600万元换来1万纱锭的各项投资。

短短3年,魏桥棉纱因为检测手段先进、标准化程度高,被日本不少公司点名引进,由此打开了海外市场。

就这样,张士平一边陆续进入毛纤、纺纱和织布领域,一边抓住国企改革的机遇,把油棉厂改制成自己控股、国有参与的魏桥创业集团。

靠着强有力的管理风格,张士平很快把企业推动起来,短短10年,魏桥的规模做到了全国无人可比。

但做纺织业又有一个问题——非常耗电,一路扩张的魏桥纺织,总是被用电困扰。

特别是电力紧张时就会拉闸限电,这给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困扰。

张士平不甘心受制于电,他又想出了主意:电力供应不上,我们就自己发电!

他于1999年成立自己的电厂,得知消息的淄博电网发出威胁:魏桥如果要自己发电,就必须从大电网中解列。而且还把邹平县政府一起警告。

张士平虽然知道有风险,但还是想冒险一试,最终搞出个热电联产模式,把电力成本做到比国家电网低出三分之一。

有了便宜的电,魏桥的纺织品成本也下降了,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

但张士平并不满足,他开始思考,自己有了便宜的电,为什么不利用这独特的优势,再去做点事情?

他经过考察,决定进军电解铝行业。

在电解铝行业,45%的成本都是电力成本,而魏桥刚好有便宜的电,这样的优势根本无人能比。

于是,2001年,张士平成为魏桥铝业,靠着得天独厚的电力优势,不到15年就做到了全球铝业的头把交椅。

纺织、铝业,都是公认的难做好的实体行业,但张士平偏偏就能把这两个项目都做到全球第一。

来自高盛集团的报告称,魏桥铝业依然是当下全球铝业中少数可以维持利润者,甚至是唯一一家还在赚钱的公司。

现在,魏桥的纺织业、铝业都已在香港上市,都是全球第一,年营收超过3000亿!

2017年《胡润百富榜》显示,张士平家族的财富达到655亿元,排在榜单的第23位,长期位列山东首富。

“再大的企业都和卖青菜异曲同工”

很多人说,魏桥集团的生意,都是张士平“顺便做出来的生意”:

本来做棉花,没人收棉花就自己做毛巾;毛巾需要棉纱,那就干脆自己做棉纱。

做棉纱需要耗电,那就自己发电;看到有多余的电,干脆做起了电解铝...

但恰恰是这“顺便做出来的生意”,体现了张士平对商业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正如他所说的:

“做再大的企业与卖青菜都是异曲同工——低买高卖,中间不浪费。”

除此之外,他的商业秘密其实非常简单,寻找人们生产生活必须要用的东西。

有记者问他如果纺织行业低迷怎么办?张士平哈哈大笑:

“人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不穿衣服的。”

在张士平眼里,做生意其实很简单,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实在在的价格,去满足实实在在的需求。

“行情好,多挣点儿;行情差,少挣点儿。”

身家百亿只用200元的手机

却为16万员工盖房

哪怕身家数百亿,张士平依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他工作一辈子,没有专职秘书,常常一个人拎着行李到各地出差。

魏桥规定每天7:20上班,张士平6:30就到了,而且几十年坚持不变。

他深居简出,很少应酬,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回到家里还没吃饭,就让老婆简单做一点,特别爱吃玉米窝窝头。

他平时只用一部200元的手机,一用就是好几年,主要功能就是接收来自员工们的投诉。

一生简朴的张士平,却给了16万魏桥员工承诺:

居有其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女有学上。

如今,集团每年发出去工资超70亿元,公司自建的门诊能让员工享受低价医疗,光员工住房建筑总面积就有670万平方米。

他经常告诫自己的高管,不要只顾吃喝玩乐,人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认为真正能体现价值的最高层次就是干!你干得越多,就为社会造福越多!自己也赚得越多!你干了,价值就实现了!”

现在,张士平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的传奇一生和建下的伟业,一定会长期留存在我们心中。

他这一生,绝对是波澜壮阔又值得尊敬的一生,一路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