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人察察,我独若闵”,是什么意思?

 时宝官 2019-05-23

《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察察,我独若闵”,是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深知百姓疾苦,哀恤民生多艰,又怎么会像那些王侯卿大夫士们一样,为了一己私利,却不顾百姓死活,严刑峻法,苛责无度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之心,一如我心,我又怎么忍心,陷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俗人察察,我独闵闵”,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傅奕本作“俗人皆詧詧,我独若闵闵”。“詧詧”同“察察”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傅奕本作“俗人皆詧詧,我独若闵闵”。“詧詧”,通“察察”。本文从“俗人察察,我独若闵。”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释义】

“察”:苛察,详审细究,苛责不已。事无巨细,皆详审之。会意字,从宀(像房屋,表示在屋内祭祀)、祭声(像手持肉放到祭桌上),表示祭祀活动是大事应详审、细究,本意是详审、细究。《说文》:“覆审也。从宀,祭声。徐铉曰:‘祭祀必质明。明,察也,故从祭。’”《广韵》:“谛也,知也。”《增韵》:“考也,廉视也。”《周礼˙秋官˙士师注》:“士察也。义取察理狱讼之事也。”《唐书˙百官志》:“监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恶,二察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四察妖滑盗贼,五察茂才异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

“詧”:同“察”。《康熙字典》:“与察同。”《说文》:“言微亲察也。”

“闵”:同“愍”,怜恤,这里指为政者体恤民人之劳苦,而不尚苛察。《说文》:“闵,吊者在门也。”《诗经˙卫风》:“觏闵既多。传:病也。”《礼˙儒行》:“不闵有司。释文:闵,本亦作愍。”《诗˙周南˙遵彼汝坟序》:“妇人能闵其君子。注:伤念也。”《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愍”:通作“闵”,怜恤,体恤。《说文》:“痛也。从心,敃声。”《释文》:“闵,本作愍。”《广韵》:“悲也,怜也。”《增韵》:“恤也,伤也。”《左传˙昭二年》:“吾代二子愍矣。”《集韵》:“忙觐切,音近闷。”

【简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说,即便是和平时期,老百姓生产出的粮食和布,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要靠天吃饭。即便如此,还要从这有限的物质收获之中,拿出一部分上缴赋税,支撑王侯的消耗、为政者的俸禄,以及国家建设、军事、外交等的支出。如果风调雨顺,赋税份额较低,还可以吃得饱、穿得暖,但若是遇到灾荒、横征暴敛甚至是战争,老百姓就要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而王侯将相卿大夫士这些为政者,由国家财政在背后支撑,俸禄是一文不少的,因此坐享其成,衣食无忧。所以,老百姓是为政者的衣食父母,为政者应该造福万民,这是自然之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然而,事实上,很多贵族每天都在思考的,确是自己的私利,因此置老百姓的利益于不顾,甚至横征暴敛,必然招致百姓的反抗,于是为政者便会百般苛责,悬赏举报,造成“众人察察”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够苦够难得了,为政者不加体恤,反而苛责之风,愈演愈烈,一时间草木皆兵,严刑峻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离骚》,便是先秦有识之士对此的深刻反思,老子的内心,大概与屈子相仿吧。

民生多艰,可不恤哉?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最淳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如非万不得已,是不会奋起抗争的。他们靠天吃饭,是最应该体恤和同情的,而不是苛责不已,使“民无所措手足”,否则,民心扰动,天下动荡,结果是不可设想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不施仁政,社稷是无法长治久安的。天下百姓,其柔若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若为政者“德不配位”,则“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要引起为政者的戒惕之心的。“众人察察,吾独若闵”,作为开明的君主,是应该仁怀天下,造福天下苍生的。

酒池肉林,知民生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