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书法系2019届毕业展 毕业展开幕 2019.05.25 2019.06.01 撤展 优秀毕业展开幕 2019.06.05 2019.06.10 闭幕 前 言 锥指管窥 迹留心印 张捷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有着悠久而优秀的教学传统,一直秉承着纯正的学术、原创的思维、独立的品格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从而构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创作的图式语言和本体精神。关注艺术生命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开启心智,拓宽视野,充分挖掘研习者的潜在可能性和创造力。探求创作实践过程中的多元人文体验,实现天地与本我之间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体系,以“东方学”精神为核心思想,打造具有社会关怀、生命体验、人文知性、学理并重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人才。 《庄子·秋水》记载,魏牟曾规劝公孙龙:“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其本意指看事物不应一管之见而认识片面。然而,钱钟书先生则以此自谦作《管锥编》,其序文说道:“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假吾岁月,尚欲赓扬。”又说:“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他认为“识小积多”的知识积累,有如药材一般的功效,其对庄子思想的自我解诂,意在凡事从点滴做起,才能滴水穿石,汇流成河,更有读尽天下秘籍,考清学术源流的涵义,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至《毛颖传》《旧五代史·史宏肇传》始将“管城毛锥”来以笔喻人,由此“管锥”又成了“笔”的雅号和别称。“管”者,钥也,“锥” 者,针也,二者可视为启智法门和雕刻文心之利器。“锥指管窥”虽所见微小,所识有限,但可以点及面,以小博大。“以锥指地”即可喻其小,亦可喻其深;“以管窥天”即可喻其“狭”,亦可喻其专。“管窥”犹由博返约,探隐索微;“锥指”犹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中国画与书法之学说又何尝不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漫长研习和探微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维护与拓展、开放与包容更是如今青年学子们的共同责任与担当。 管锥在握,观天地而立本心。中国先哲之言心性,重在心之虚灵和心之性情,显心与自然不相为碍,与心之通内外、观世界,皆能主宾相照,物我兼成。书画之学,无论心之所依的志气,还是性情相托的志行,终归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心象迹化。“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早在南朝的刘勰就将心灵思维的轨迹作为语言辞釆表达的本源,故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既如此,书画之学又何尝相背?由本心体验出发而超越事物表象的“尽其心”,其前提需要明察物理的“用其心”和知行修为的“正其心”。心境观照下的笔墨语境,取决于研习者的观世界的方式,教学中我们旨在鼓励于深厚的学术传统中融入时代精神,重新认识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以物象物的本相实对,到以眼观物的饱游饫看,再到以心观物的与心契合,加以层层推进。视通万里,与心徘徊;主佐同德,知行合一。方能人思神远,吐纳珠玉。 本届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汇集了本学科不同艺术专业,在多思维、多视角、多领域的思考、研习和探索的创作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活跃的艺术思维,多元的图式语言,丰富的笔墨形式,大胆的创造想象。他们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将对自然的关怀作为心与意通,思与境合的出发点。所谓外物炫心,心感于物而动,两相神会,蕴为意象创造。如何将有限的笔墨经验投入到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架构艺术语言体系和生命情感表达方式的合一性,推动艺术走向社会,服务人民。深入生活,积极实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应对自然物理、活化传统形制、拓宽艺术视野、提升人文自觉、积累生活体验、锤炼个人意志、激发创造才情、建立本体精神,成为当下教学相长的重要教学课题。构建主观知性下的敏锐洞察力、感悟力、原创力、创造力,探寻“写貌物情,摅发人思”的中国画学与书法学的人文精神指向,才能实现心随笔运、物由心转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今天,传统学科的发展正面临着崭新的挑战,惟有继学拓疆,固本培元,举一反三地温故而知新,才能构建“体大而虑周”的大格局来适应新时期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东方既白,放眼世界,青春芳华,只争朝夕。年轻人是艺术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无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衷心祝愿你们不忘初心,满怀信念,迎着灿烂的朝霞去放飞梦想! 本科毕业作品 ▲ 姜正一 篆书 《节录菜根谭闲适篇》 207cm*276cm ▲ 黄泽涛 篆书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250cm*68cm ▲ 周依婷 隶书 《苏轼诗》 200cm*110cm ▲ 李明正 篆书 《归田赋》 80cm*40cm*6 ▲ 王英钰 篆书 《虎丘记》 210cm*40cm*4 ▲ 丁臻 楷书 《月赋风赋雪赋》6条屏 248cm*48cm*6 ▲ 童心媛 篆书 《王羲之传论》 134cm*234cm ▲ 沈芊芊 隶书 《史晨碑节录》 234cm*53cm ▲ 韩雨桐 草书 《聊斋志异》节录 234cm*53cm*2 ▲ 徐王润东 篆书 《李白诗三首》 138cm*69cm*6 ▲ 雷浩鑫 楷书 《郭璞游仙诗八首》 248cm*129cm ▲ 赖明芳 隶书 《王维少年行》 124cm*64cm ▲ 杜硕 行书 《李氏山房藏书记》 79cm*36cm*6 ▲ 苏金忆 篆书 《苏轼诗》 240cm*27cm*6 ▲ 黄琛 行草 《李潮八分小篆歌》 234cm*53cm*5 ▲ 王一炎 篆书 《九州飘渺录》文选 36cm*248cm*3 ▲ 梁诗月 行书 《日记》 29cm*20cm*4 ▲ 翁艺桐 篆书 陈傅良《和张倅唐英咏梅》 21cm*30cm*20 硕、博毕业生作品 ▲ 浅野泰之(日本) 篆书 扇面 62cm*28cm ▲ 郑蕾蕾 章草 《咏春诗词》 136cm*44cm ▲ 吴天烽 篆书 《劝学》 248cm*115cm ▲ 幺集旭(加拿大) 草书 《王昌龄寒上曲》 234cm*55cm ▲ 陈加昂 篆书《庄子秋水》节录 240cm*120cm*2 请横屏浏览 ▲ 娄光林 草书 《夜游承天寺》 537cm*35cm ▲ 陈惊雷 草书 《生年不满百》 360cm*240cm ▲ 陶洋 篆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44cm*80cm ▲ 温子安(马来西亚)楷书 《明史·外国六·满剌加》 248cm*170cm ▲ 杨庆洪 行书 《古诗选录》 136cm*34cm ▲ 城间圭太(日本) 篆书 《自作诗三首》 180cm*43cm*3 ▲ 宗绪升 草书 《图画见闻志选录》 150cm*25cm*5 篆刻作品 ▲ 金恩楠 篆刻 《昆仑家住海中州》 2.1cm*2.1cm ▲ 金恩楠 篆刻 《有志者事竟成》 2.5cm*4cm ▲ 任策 篆刻 《乐意相关》 10cm*10cm ▲ 任策 篆刻 《青梅荐酒》 7cm*7cm ▲ 吕阅霖 篆刻 《谁家今夜扁舟子》 1.7cm*1.7cm ▲ 温子安(马来西亚) 篆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5cm*4.5cm ▲ 吕阅霖 篆刻 《千骑卷平冈》 2.3cm*2.3cm ▲ 车淑晴 篆刻 《道不远人》 1.6cm*1.6cm ▲ 计翔宇 篆刻 《沃野千里》 4cm*4cm ▲ 徐王润东 篆刻 《苍龙登岁》 3cm*3cm ▲ 王光辉 篆刻 《不知何处用将军》 4cm*4cm ▲ 易佳人 篆刻 《无畏之印》 0.9cm*0.9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