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势篇)40——笔势总结1、从《水浒传》讲起今天这堂课,我从《水浒传》讲起。 《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和杨志两个打斗,'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子外来。' 这'跳出圈子'是什么意思?是地面上先画了一个圆圈吗?当然不是。一个人挥动武器,是有一个范围的,这是武术的大圈。你进入这个范围,就有受伤的可能,只要在这个范围以外,那怕只有一寸,你就是安全的。 但一般人是看不出这个大圈的,不懂避让,就会吃亏。林冲'跳出圈外',就是不想和杨志打下去的意思。 但你仔细想一想,打斗时人是活动的,动作是不断变化的,步法有进有退,动作有刺有劈,所以这大圈不是固定的一个圈,而是随时变化的。 有训练的武士打斗实际上是'过招'不是乱打,你来一招式,我回应一招式。 如《水浒传》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头':'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招式。' 看,这里两个人都用了招式。 讲到这里,各位都知道我要讲什么了。书法也是这样,你拿着毛笔,就当是一件武器,运笔时,笔锋就画出大圈。 这大圈不是随意画的,而是组织成一个一个招式,也就是我们这个学期所讲的99个笔势。 我们再次温习一下《玉堂禁经》开始的这句话:'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一个人要善于书法,必须有老师教授。学生临池,'必先识势',看得懂笔势,有招式,'乃可加功',功力是加在笔势上的。 等于你会开车,但不认路,那开车技术再好也没有用。 2、二级课程的设计接下来讲讲整个二级课程的设计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理历史上的笔势,看看古人怎样讲笔势。 第二部分是揭示笔势的本质。 2.1历史上怎样讲笔势历史上系统地讲笔势, 是从张旭开始的,这在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有明确的记载。有没有其他人也提出一个笔势系统呢?没有。张旭的笔势系统是唯一的,完整的,所以二级课程一开始,我就介绍张旭系统。单一笔势,就是'永'字八法八个点画的势,张旭还有复合笔势,就是'五势'。加起来就是书法十三势,构成了张旭笔势系统的基础。 张旭是盛唐时人,那么张旭之后到清代一千多年间,就是宋元明清那些人,怎样认识这个笔势系统呢?他们觉得十三势不够用,所以大量补充,把十三势扩大到二百多个,称之为八法化势。从'八法化势'这个名称来看,他们承认'永'字是一个基础。 所以二级课程的前半段,就是介绍从唐到清这样一个情况。 我把历史上混乱的专称整理了一下,十三势作为纲,后代通过化势产生的那些专称为目,就得出这样一个笔势系统表,有纲有目,总数就是99个。 讲到这里,所做的就是整理历史遗产。 2.2笔势的本质再接下来,就是二级课程的下半段我讲了什么呢? 是挖掘十三势背后的意思。'永'字八法只是一个字例,它和八面锋是不对应的,有些方向有两笔,有些方向却没有笔画。 至于'五势'我也苦苦思考了好多年,为什么张旭讲'五势',不是'六势'、'七势'?从《玉堂禁经》所举的五个字例来看,相当简单,它们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张旭还当作秘密不讲给一般人听。如果我们破解不了,死记这五个形状,那就没什么用。 '永'字八法,我们看见的是八个点画,点画的粗细方圆,是用笔的结果。那么,如果我们不考虑用笔,笔锋走过的路线就是点画的筋,筋就是没有装饰过的线条,它表现笔锋的轨迹。 这样我们转换思路,不看点画只看线条。书法究竟用多少种线条呢?从方向考虑,八面出锋就有八个方向,从路线上说,每个方向都可能出现直线和弧线。但汉字主要笔画只是横竖撇捺, 也就是6、7、8、9这四个方向上不同路线的十二条线。其余1、2、3、4方向只给钩趯用,不是主要笔画。 钩趯相当飘忽,只是真书中比较重要,它自身不能独立。如'机器'的'机'字, 偏旁是'木'。'木'字中间那一竖笔,应该是没有趯的,你看这五个例子,那一竖下面都没有写趯。 但'阴符经'的'机'字,'木'旁中间一竖却写了趯。但57行那一个'机'字,却又没有一趯了。 所以'永'字八法中的一趯, 把行草书的带笔当作实笔看,是练习收笔带出的方法,尤其是踆锋极为有用。但跟其他七个点画相比,钩趯必须附在其他笔画的尾巴上,它不是独立的笔画,没有其他笔画就没有趯。 所以这样一想,我把钩趯和横竖撇捺做出区分,6、7、8、9方向的十二线条是主要线条,1、2、3、4方向是附于6、7、8、9上的,只算一种附属的带笔。书法无论你怎样写,用到的线条就是这十三条。这样一来就超出了'永'字八势这个字例,把书法用线概括完整了。 书法线条一确定,再去看'五势',就恍然大悟。 原来这五个例子,就是讲使转可能出现的五种方式,迭加、移位、转动、滚动和使转逆向。使转逆向,有些同学提出可以叫逆动、逆转等等,我考虑后采用林信宏先生建议的'逆动',作为简称。这是产生书法复合笔势的五大方法,随便你写什么复合笔势,都在这五大方法之内。 这样我们得到第二张表,这张表深刻多了, 因为把'永'字八法和'五势'的本质挖掘出来了。只要你运笔,你所用的线条 ﹙或者说材料﹚和方法都在这里。所有99个笔势,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 这就是二级课程后阶段所讲的内容。 简言之:二级课程的主题是识势,也就是研究书法的大圈。 首先是整理历史上的笔势,以张旭的十三势为基础,扩大到后代补充的笔势,总共九十九种。 其次,是揭示笔势的本质,也就是'八法'和'五势'这些举例背后的意思。线条是材料,使转是方法,这二者一结合,就可以写出或者解释任何一种笔势。 张旭的笔势系统,从表面到本质我们都理解了,这些就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我想讲的都说了。 谢谢大家。 本节要点: · 二级课程的设计思想。 · 整理历史上的笔势。 · 揭示十三势的本质。 复习思考: · 这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日'字,用了什么笔势? · 这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行'字,用了什么笔势? · 这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字,属于什么笔势? · 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书'善'字,他用了哪几个笔势? 复习思考: · 按照笔势,试写'日行一善'横幅。 |
|
来自: 紫嫣雅閣 > 《(書)讓你寫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