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240笔势总结

 田牧 2016-09-20

240笔势总结

  一、从《水浒传》讲起

  今天这堂课,我从《水浒传》讲起。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和杨志两人打斗:“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子外来。”这“跳出圈子”是什么意思?是地面上先画了一个圆圈吗?当然不是。

 

一个人挥动武器,是有一个范围的,这就是武术的大圈。你进入这个范围,就有受伤的可能。只要在这个范围以外,哪怕只有一寸,你就是安全的。但一般人是看不出这个大圈的,不懂避让,就会吃亏。林冲“跳出圈外”,就是不和杨起打下去的意思。但你仔细想一想,打斗时人是活动的,动作是不断变化的。步法有进有退,动作有刺有劈,所以这个大圈不是固定的一个圈,而是随时变化的。

  有训练的武士打斗实际上是“过招”,不是乱打,你来一招,我回一式。如《水浒传》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头”:“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并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看,这里两个人都用招式。

  讲到这里,各位都知道我要讲什么了。书法也是这样,你拿着毛笔,就当是一件武器,运笔时,笔锋就画出大圈。这大圈不是随意画的,而是组成一个一个的招式,也就是我们这个学期所讲的99个笔势。

  我们再次温习一下《玉堂禁经》开始的这句话:“夫从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一个人要善于书法,必须有老师教授。学生临池,“必先识势”,看得懂笔势,有招式,乃可加功。功力是加在笔势上的。等于你会开车,但不认路,开车技术再好也没有用。

  二、二级课程的设计思想

  二级课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历史上的笔势,看看古人怎样讲笔势。第二部分是揭示笔势的本质。

  1.历史上怎样讲笔势?

  历史上系统地讲笔势,是从张旭开始的。这是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有明确的记载。有没有其他人也提出一个笔势系统呢?没有。张旭的笔势系统,是唯一的,完整的。所以二级课程一开始,我就介绍张旭系统。单一笔势,就是“永”字八法八个的点画的势。张旭还有复合笔势,就是“五势”。加起来就是书法十三势,构成了张旭笔势系统的基础。

 

  张旭是盛唐时人,那么张旭之后到清代1000多年间,就是宋元明清那些人,怎样认识这个笔势系统呢?他们觉得十三势不够用,所以大量补充。把十三势扩大到二百多个,称之为八法化势。从“八法化势”这个名称来看,他们承认“永”字是一个基础。所以二级课程的前半段,就是介绍从唐到清这样一个情况。

  我把历史上混乱的专称整理一下。十三势作为纲,后代通过化势产生的那些专称为目,就得出这样一个笔势系统表,有纲有目,总数就是99个。讲到这里,所做的就是整理历史遗产。

  2十三势的本质

  二级课程下半段讲的什么呢?是挖掘十三势背后的意思。“永”字八法只是一个字例,它和八面锋是不对应的。有些方向有两笔,有些方向却没有笔画。

 

  至于“五势”,我也苦苦思考了好多年。为什么张旭讲“五势”,不是“六势”、“七势”?从《玉堂禁经》所举的五个字例来看,相当简单。它们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张旭还当作秘密不讲给一般人听。如果我们破解不了,死记这五个形状,那就没什么用。

  “永”字八法,我们看见的是八个点画,点画的粗细方圆,是用笔的结果。如果我们不考虑用笔,笔锋走过的路线就是点画的筋。筋就是没有装饰过的线条,它表现笔锋的轨迹。

 

  这样我们转换思路,不看点画只看线条。书法究竟有多少种线条呢?从方向考虑,八面出锋就有八个方向。从路线上说,每个方向都有可能出现直线和弧线。但汉字主要笔画只是横竖撇捺,你就是6789这四个方向上不同路线的十二根线条;其余1234方向只给钩趯用,不是主要笔画。

 

  钩趯相当飘忽,只是真书中比较重要,它自身不能独立。如“机器”的“机”字,偏旁是“木”。“木”字中间那一竖笔,应该是没有趯的。前面这五个字例,那一竖下面都没有写趯。但《阴符经》的“机”字,“木”旁中间一竖却写了趯;但57行那一个“机”字,却又没有一趯了。

  所以“永”字八法中的一趯,把行草书的带笔当作实笔看,是练习收笔带出的方法,尤其是踆锋极为有用。但跟其他七个点画相比,钩趯必须附在其他笔画的尾巴上,它不是独立的笔画,没有其他笔画就没有趯。

  

  这样一想,就把钩趯和横竖撇捺区分开了,6789方向的十二线条是主要线条,1234方向是附于于6789上的,只算一种附属的带笔。书法无论你怎样写,用到的线条就是这十三条。这样一来,就超出了“永”字八势这个字例,把书法用线概括完整了。书法线条一确定,再去看“五势”,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五个例子,就是讲使转可能出现的五种方式:叠加、移位、转动、滚动、使转逆向。使转逆向,有些同学提出可以叫逆动,逆转等等。我考虑后采用林信宏先生建议的“逆动”,作为简称。

  这是产生书法复合笔势的五大方法。随便你写什么复合笔势,都在这五大方法之内。这样我们得到第二张表,这张表深刻多了。因为把“永”字八法和“五势”的本质挖掘出来了。只要你运笔,你所用的线条(或者说材料)和方法都在这里了。所有99个笔势,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这就是二级课程后阶段所讲的内容。

 

  简言之,二级课程的主题是识势,也就是研究书法的大圈。,首先是整理历史上的笔势,以张旭的十三势为基础,扩大到后代补充的笔势,总共99种。,其次,是揭示笔势的本质,也就是“八法”和“五势”这些举例背后的意思。线条是材料,使转是方法。这二者一结合,就可以写出或者解释任何一种笔势。张旭的笔势系统,从表面到本质我们都理解了。这些就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我想讲的都说了。谢谢大家。

  本节要点:

  二级课程的设计思想:

  1、整理历史上的笔势。

  2、揭示十三势的本质。

  复习思考:

  这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日”字,用了什么笔势?

  这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行”字,用了什么笔势?

  这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字,用了什么笔势?

  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善”字,他用了哪几个笔势?

  按照笔势,试写“日行一善”横幅。

  

笔势系统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