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评】道路畅通才能人心畅通 ——再评不合理限速现象

 360_ss_note2 2019-05-24

资料图 图/网络

2019年5月16日,《法治周末》新媒体刊发了题为《公路不能变成罚款套路,各地应全面消除“执法陷阱”嫌疑》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杭州机场城市大道,以及杭州火车东站附近的隧道存在不合理限速问题,导致驾驶员“屡屡受害”,稍不留意就会违章,被扣光12分。该文在今日头条等各大平台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今日头条和全网热文,读者纷纷点赞,在发布后几个小时里,仅今日头条的留言就达到几万条之多,阅读量达近千万人次。

网友“奕行天下”留言称:“感谢法治周末这样的正能量媒体聚焦民生问题。交规的最终目的是保证道路畅通、提高通行效率。慢行并不能保证行车安全,也会降低通行效率,强烈建议杭州交管部门对限速的管理意义进行认真反思和改错。”

另外,网友“张行炎”留言:“城市道路限速过低就是浪费资源,有些路段的摄像头安装密集程度可谓惊人,司机很多时候不是在注意正常行驶,而是努力防止违规和超速。真心希望当事管理部门能认真听取《法治周末》的评论意见,也希望国家交管部门要多关注民众的心声,对限速这样的交通标识,应全国统一各项标准,不能让道路执法成为利益部门的创收工具。”

笔者认为,权力过分干预驾驶员行车,不仅是对交通资源的浪费,更有以权谋私的嫌疑。随意设置的限速、收费等已成为公害,令人愤慨。要打击公路限速罚款等各种套路执法现象,应首先从执法部门抓起。

在公路上的罚款套路让人防不胜防,似乎偏离了执法为民的初衷。这种全民皆罚、处处挖坑式的交通管理模式,遵循的不是以人为本的交通执法理念,令民众苦不堪言。一切挟权管理、本末倒置的管理思想都应回归到服务社会的初衷。摄像头作为交通行为标杆的依据,不能由利益相关方设置,应该由第三方通过有监督的方法设置才不失公平和公正,不能让摄像头成为有关部门挣钱的工具。

所以,笔者认为,任何摄像头和限速设置,都应通过充分听证的法定程序,而不能任由管理部门拍脑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公路建设应当是为了优化道路的通行能力,这禁那禁,恐怕会让驾驶员无路敢走。

管理部门对交通法规的执行,首先要问问人民满不满意。民心伤不起,车主不是肥肉。管理交通不能光靠罚钱,而应该侧重疏通,科学管理。如果执法变成了单纯的罚款,那么法律的公信力一定会受到伤害。

安全和畅通是交通法规的立法宗旨,二者缺一不可。不合理的限速与违章罚款一直是各地民生的痛点,像杭州城市大道存在的执法问题,全国各地都需彻底治理。民生没小事,凡是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事,相关部门就要改正,监督部门就要问责。想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道路通畅,人心才能通畅,人民才能满意。打造法治中国,诚信社会,首先应该从整治道路执法陷阱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