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班族来说,工作日早晚高峰的堵车简直就是人生过不去的一道坎,即使通过交通规划、道路优化等各种花式治理,这个问题依然在那里,只增不减。 要治理交通,首先要给城市交通进行“全身检查”,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无非主要是这三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的交通拥堵困扰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答案是:当然有!华为云就推出了一套打通城市经脉畅通的内功心法—华为云城市智能体。 所谓华为云城市智能体,是通过AI协同云、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在交通、环保、应急处理、水务等多个领域持续探索高效的资源调度与配置,打造专为城市构筑的全场景AI服务平台,让效率提升、能耗降低、绿色环保可以期待。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交通场景 自2019年3月起,华为深度参与了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在对生态城最近半年的交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AI算法选取了临近彩虹桥的8个关键路口作为首批试点——在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协同下,通过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队长度,能依据即时交通状况对信号灯进行调整和调度,做到“灯看车,按车数放行”。 前面提到了城市“经脉受阻”的三大问题,接下来我们看看华为云是如何对症下药的 更智能的交通灯红绿灯配置的不合理,往往是大堵车的bug之一。而有了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盯”住关键路口,增加配时时长。能够针对实时交通流量7*24小时进行精准调控,提高道路“吞吐量”。 优化前:配时周期短,道路资源未充分利用 优化后:每次变灯,通过车流量增多 全域路网分析,路面巧治拥堵经常跑马路的出租车师傅可能深有体会,在发现一个路口堵严实后,往往会想办法绕道避开走。到头来却发现整个片区的交通都是水泄不通。 面对这种场景,华为云城市智能体该如何治理呢? 1、 全域路网分析:全域路网关键路径、关键路口,提供交通组织优化建议; 2、交通预测:基于多源数据,精确预测车辆、行人、交通拥堵未来状况; 3、交通事件监测与管控:交通突发、违法、拥堵、自定义事件实时监测与告警。两客一危、出租车、货车、校车等重点车辆全方位管控,驾驶轨迹、行为监控; 优化前:车辆在路口“打架” 优化后:主路、支路有序通行 开启绿色通道,为生命保驾护航在交通出行早晚高峰时段,如何迅速给疾行的救护车、消防车打开一条绿色通道?通过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精准预测车辆的行车轨迹需求,结合 AI根据车流量调整不同方向绿灯时长。车流量小的方向,可以适当缩短绿灯空放时长。 优化前 优化后 在这一系列智能算法的“操控”下,生态城信号灯自动配时系统投用短短一周,却让路口的红绿灯开始掌握“区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初见成效。近期,生态城早高峰时段的车辆排队溢出次数比以往减少60%。特别是此前在早上8点左右出现的交通“峰值”被分散到前后时段,极度拥堵的状况相应减少,且能提前10至15分钟“告别”早高峰,城市交通优化大幅提升。 波峰图 下面是一组4月22日(左)和5月6日(右)同一时间车流量对比图。(以下图片均来自摄像头实时拍摄截图) 中新大道由北向南方向 早上8:00 早上8:11 随着试点路口信号灯自动配时系统的不断完善,生态城有望在全域范围内逐步推广。借助AI、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生态城将进一步综合过车数量、过车速度、车辆排队长度等数据,形成“智能化指挥体系”,实现交通流量最大化。 除了交通领域外,AI已经在朝着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大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AI能力的普及,智能教育、智慧城市都会在未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