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唐最盛名的诗人,一首22的字小诗,“哭”出了唐诗的繁荣!

 海里的鱼1l31u0 2019-05-24

武则天武周王朝万岁通天,也就是公元697年。在苍茫的北方原野上,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登上幽州台——那个燕昭王昔日招贤纳士的幽州台。天地浩渺,四野空荡,孑然一身,世事惘然。一种自心底升起的悲凉和孤独,仿佛穿越千年时空,穿透古今。宦海消磨,意气难平,他慨然激愤,向长空、向大地呼喊出心中的不平,一篇千古杰作就此名垂青史。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没有交代登幽州台的背景,也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述,而是横空发出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向前看是空的,向后看也是空的。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君王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没见到。在茫茫宇宙、悠悠天地间,人是那么的孤单渺小,生不逢时。想到此,不由得悲从中来,禁不住怆然涕下。

是什么让诗人如此苦闷呢?

陈子昂家境富裕,少年顽劣,十七、八才开始发奋。百经读通,激发了他对仕途的热情——他对安邦定国的学问和游说君王的纵横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682年,陈子昂告别家乡,踏上了长安的求仕之路。

求仕的路几多坎坷。无奈之下,陈子昂帝京砸琴,推出一场华丽而轰动的个人秀。当价值百万的名琴,被他毫不吝惜砸得粉碎后,他向世人,向大唐证明了自己世所罕见的才华。

后来考中了进士,刚巧唐高宗驾崩。他一篇《谏灵驾入京书》铮铮献上。他的建议武则天当然没有采纳,只是被他的文采打动。出于爱才,武后给了他一个八品右拾遗,就是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诸位,后来的“诗圣”杜甫也做了这个职务,只不过老杜好歹还是个“左拾遗”呢?

官虽小,但陈子昂还是很尽职尽责。武皇登基,笃信佛教,大兴土木,建庙立佛。看见如此劳民伤财,陈子昂数次上书,却也是数次石沉大海。这以后,也就成了陈子昂工作的常态,他总是提意见,领导也总是不理睬。

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攻陷颍州,武则天派侄子武攸宜帅军讨伐,陈子昂作为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无勇无谋。一切仿佛又在轮回,陈子昂仍然进谏,武攸宜仍然不纳。后来,武攸宜吃了败仗,竟然迁怒陈子昂,被降为军曹。他请求自己带兵去前线作战,仍得不到应允。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唱出了心中抑郁已久的悲愤。

陈子昂失意的何止是仕途的多艰。

在那个鼓噪的时代,在那个以辞藻华美的宫体诗为主流的诗坛,他却在不遗余力地复兴汉魏风骨,这注定是不讨好的,不合时宜的。他的诗得不到认可,他的盛名都是后人给的。

少年李白在看了陈子昂的诗集后,撕毁自己从前的作品,从中悟出了什么是诗的“风骨”。

杜甫说他:“有才继离骚,哲匠不比肩。共生养马后,名与日月悬”。

白居易说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说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元好问说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步非齐唐。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子昂几乎以一己之力,一扫六朝的靡丽、浮夸的艳格,承继了汉魏五言古诗的健朗神韵,其风骨卓然的诗作,还唐诗一个澄明的空间。他的诗是复古,是继承;也是创新,是先驱。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朗朗上口,句式简单,听过就能记住,听过就受到感染。

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之无限;最后抒发自己的孤寂心情。首尾勾连,前后呼应,结构紧凑,留有余地,读来酣畅淋漓而又余音绕梁。

在句式方面,长短参差不齐。前两句五个字,三个停顿;后两句六个字,四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急促,传达出愤恨不平之气;后两句加了虚词“之”和“而”,音节舒缓,表现出无奈的长叹。音节抑扬变化,极大的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黄周星评此诗:“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商震说,陈子昂的这首诗,扭转了唐诗词的风气,没有陈子昂的“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哭,就没有后期唐诗的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