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燕山茶社 2019-05-24

渤海国创建于武则天武周时期,存在了229年,被唐末五代兴起的契丹辽国所灭,曾经繁盛一时,被称为海东盛国,是中国东北亚地区继高句丽之后出现的第二个比较强大的政权。

渤海国是利用武则天的错误才得以立国

渤海国是靺鞨人创建,这是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土著居民,商周时期叫肃慎,也就是后来的女真。当年唐高宗李治灭亡高句丽之后,作为惩罚,把依附于高句丽的一部分靺鞨人西迁到了营州(现辽宁朝阳),在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

之后武则天篡唐建立武周后,营州附近的契丹等族反叛,声势浩大,攻占了周边多个州郡,武则天镇压不力,后来借助后突厥力量才得以平叛,史称营州之乱。

靺鞨人参与了这次叛乱,在大势已去之后东逃,途中在武周军追击下损失很大,新的靺鞨人首领大祚荣在天门岭击败了追击的武周军,才得以稳定局面。

之后武则天和后突厥关系破裂,契丹被镇压后投奔了后突厥,中原和东北靺鞨人势力之间被契丹人分隔,武则天就无法再次派兵讨伐这些叛逃的靺鞨人。借此机会,大祚荣不久之后成立渤海国,初期叫“震”国。

武则天的武周时期周边情况很是不理想,一直在与吐蕃、后突厥进行战争,而且败多胜少。大祚荣立国之后,先依附后突厥成为藩属国,又投奔了新罗,周边各个势力都没有对大祚荣用兵,这才使渤海国、当时的震国得以修生养息并逐渐发展起来。

所以说,渤海国成立是由于武则天当时对各羁縻势力统御不力,并且用人失误错过了平息战乱的最佳时期,才使小事变大事,大事变成子孙后代也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靺鞨人抢婚传统)

渤海国和唐王朝从建立关系到敌对,再到恢复友好关系

渤海国初创的时候丝毫没有与中原政权为敌的想法,依附后突厥和新罗也都是为了自保。后来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派遣使者找到了大祚荣,大祚荣内附唐王朝,并派遣质子到了长安表示诚意,当然,可能也派人到了后突厥或者新罗,毕竟古人儿子多,再有几个大国也够分。

之后唐玄宗时期,渤海国大祚荣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正式成为大唐羁縻国,其领土设立了忽汗州都督府。这就出现了一个怪异的情况,渤海国同时是后突厥、唐王朝和新罗的属国,而新罗又是唐王朝的属国,这就是大国夹缝中小国的无奈。

随着唐王朝和后突厥冷战日益激烈,当时大唐正走向盛世,而后突厥日益衰落,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军事冲突,但对周边势力的争夺更加激烈,尤其是东北和外东北地区的契丹、渤海、室韦和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之前依附后突厥,后来派人到长安请求内附,唐玄宗李隆基接受,在黑水靺鞨领地设置了黑水都护府,把唐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外东北黑龙江下游地区。而这时唐玄宗为了让渤海国从东方压制契丹,把安东都护府从辽东撤回到了中原,这就给渤海国新任国王大武艺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唐王朝与后突厥争斗失利,并要放弃辽东。

大武艺作出一个错误的决策,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并且选择了后突厥,渤海国开始与唐王朝发生冲突。冲突的理由就是黑水靺鞨,这个与渤海国同是靺鞨一族,与大唐并不直接接壤,大武艺把黑水靺鞨视为自己囊中之物,不想让黑水靺鞨跳过自己与大唐直接联系。大武艺这个决策内部也没有达成共识,曾在大唐做质子的他的弟弟大门艺激烈反对,反对无效后投奔大唐,史称“大门艺奔唐事件”。

之后大武艺变本加厉,出兵制服黑水靺鞨之后,海陆两路入侵大唐,虽无战略胜利,但也对大唐造成一定伤害。在李隆基发现需要重视渤海国这个边陲小国的时候,发生了后突厥内乱、可汗和权臣自相残杀而死的突发性事件,大武艺立刻意识到自己选择错误,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开始与大唐亲善,并捉拿了后突厥的使者送到长安,双方关系恢复,并一直持续了多年。

(中晚唐的唐朝疆域)

唐王朝中后期,渤海国乘大唐战略收缩,占领了辽东之地

安史之乱时,渤海国没有参与,得到唐王朝的肯定,升格为渤海郡国,双方一直维持这中关系。渤海国虽然对唐王朝称臣,但内部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国主在国内也被称为皇帝,并依靠与唐王朝和周边新罗、倭国贸易取得经济上的发展,被称为海东盛国;

唐王朝中后期,在辽东地区的统治日益薄弱,渤海国乘机逐步扩张到了辽东地区,这也是渤海国最强盛的时期,周围无论是大唐、回鹘还是新罗,都没有对渤海国用兵,保持了这一地区近200年的和平。

五代十国期间,契丹辽国兴起,灭亡了渤海国,出兵理由之一就是当年营州之乱时渤海国人背叛了契丹先行逃走,历史绕了一个229年的圈,又回到了原点。

(渤海国开国国王大祚荣)

最后要强调两点:

第一,渤海国立国时是以靺鞨人为主,其他还有汉族、契丹等各族人参与,也包括被灭亡的高句丽人,但不能说渤海国与高句丽有血缘或文化上的传承,它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政权,更不用说高句丽和后来的高丽同样几乎没什么关系;

第二,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有一定独立性,但属于唐王朝的藩属国或羁縻势力,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