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一香 价值观与幸福感,这两个词很不陌生,非常常见,也是因为太常见,反而我们对这些词产生了模糊感。特别是价值观这个词,更是如此。价值观可以牵连的词汇太多,于是我在家里和孩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我问他,价值观的意思是什么?他说从字面理解,可以说是“价值的观念” ,比如说我得到一件物品很幸福,而别人得到一件物品却没有幸福,是因为我们对这件物品赋予的意义不一样。赋予的意义不一样,幸福感就不一样。虽然孩子并没有说的很清楚。但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已经提升我和孩子的幸福感。 既然是观念,并不是本身就有的。那么接下来又要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要这样赋予,我们形成这些观念与什么有关?我们为何会形成这些观念,别人为何会形成其他观念? 排查各种,我们价值观的形成与我们的经验、需要、心理资本、人格特征、情感有关,最终确定,经验和需要最相关。因为心理资本、人格特质、情感已经包含在经验里。 上面我们讲的是价值观,那么幸福感呢?什么与幸福感密切相关,我依然支持我们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升人的幸福感。那么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我们的价值观能提升人际关系,就自然能提升幸福感。当我们的价值观破坏了人际关系,就会降低幸福感。 那么,接下来,又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价值观能提升人际关系呢?我想到了主流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和谐与冲突。
一、相符与不相符(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如果说我们的个体价值观大致与主流价值观相符,那么就更有可能获得幸福,就更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如果说你的个体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总是相抵触,那么就有可能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在这种抵触过程中有了负面情绪,降低了幸福感。 二、自在与不自在(持价值观的态度) 有的人看上去行为与主流价值观相符,但是一种压抑的状态,一种讨好式的相符,内心其实是痛苦的。而有的人虽然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但他们尊重别人,不因为别人或社会的一些观念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能达到和而不同的自在状态,所以,反而比那些“压抑的相符”更幸福。 三、现实与理想(价值实现度) 有的人的价值观是很现实的,是离自己很近的。而有的人的价值观是充满着理想主义的,不太可能实现的。现实主义获得的幸福感很快速,现实主义很快就能实现。理想主义获得的幸福感比较持久。因为他们可以一直在自己的“美梦”中。 我们可以再具体到各种角色来看看,价值观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 当我作为网校的工作人员,当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当我作为朋友时,当我作为妻子时,当我作为母亲时,当我作为孩子时,什么样的价值观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呢?如果从第二条,持价值观的态度来说,不管我有怎样的价值观,我都能尊重我的同事,我都能尊重我的来访者,我都能尊重我的朋友,我都能尊重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有了这种大自在,就不会以外在价值观是否一样而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这样的人确实少之又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总是渴望别人和我们一样来提升对自己的认同感。那么如果不一致,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价值观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能满足别人的需要。如果能同时满足,就可以获得幸福感。比如说我认为作为一个女人的价值,应该为自己的家庭有更多的付出,应该想办法让家庭和睦,每天为丈夫和孩子做好服务。我的这条价值观如果正好是家人需要的,他们确实需要我的照顾,而我又以照顾他们为乐,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就提升了在家庭中的幸福感。 而当我是一名网校的工作人员,我作为一位教务主任的价值就是要尽力为每位学员提供好服务,有人需要帮助尽力提供,有人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有的人需要你给他一条建议,一个方案,如果我都能开心快乐的完成,既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我就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 也比如在此刻的论坛上,如果我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我并不是来给大家做一个总结,而只是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我的观点肯定有需要提高的地方,那么就不会因为大家的批评而降低自己的幸福感。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每个时代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流价值观也不一样。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个人由于经验不一样,需要不一样,个体的价值观也会不一样。即使是和你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她的一些价值观也会与你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不一样,做到“和而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无条件的幸福。而如果我们不能获得这样的大自在,那么就可以在既满足别人的需要也满足自己的需要方面下功夫。 作者简介: 开启心理之路 责任编辑|李佳芮 审校|陈领芬 余晓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