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门峡唐墓出土瓷牛车,它能成为国宝,只因它揭露了当年的秘密

 历史解密坊 2019-05-24

考古是一项神奇的工作,它总是能发现一些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事件。三门峡唐墓曾出土了一件瓷器牛车,考古专家们对该瓷器牛车进行研究后,还发现了一段极为有趣、隐秘和让人惊奇的历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某工程的一次建设中,偶然发现了11座墓葬。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组成考古专家小组前来进行考察。在保护性抢救发掘中,专家们发现这些墓葬都是自北向南延伸,其构建的形式也很简单,多为台阶式坟墓通道,外加一两个天井土洞。

在墓中共发现了1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陶罐,铜镜,青铜发卡,以及瓷碗等。专家们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年代风格研究,确定该墓葬应为晚唐时期的贵族之墓。

专家们整个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文物,它是一件青白釉瓷牛车。这件瓷牛车小巧精致,高度为11.6厘米,长度为8.9厘米。瓷牛车组成部分为一头看似不愿向前行进的牛,旁边站着一个正在安抚牛的车夫,褐色车盖十分巨大,甚至延伸到牛头位置。在车厢内部,有一位年轻女子端坐,似乎在专注的看着外面发生的情况。瓷牛车整体造型较为抽象,却依然神韵惊人,堪称珍贵。

瓷牛车出土之后,专家们也很惊奇,在平时的印象中,古代贵族出行都是高头大马拉车,可该瓷器如何会变为不入流的牛拉车呢?这不太符合古人的尊卑和享受意识。直到翻阅了相关的史料之后,专家这才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趣味历史。

自秦末战争至楚汉争霸以来,在战争的疯狂肆虐之下,无论是壮丁、粮草、马匹都大规模锐减,中原的经济也一度陷入低迷,至汉初时,国家已经成为了百废待兴的局面。

太史公司马迁就曾经在《史记》中对此种情形进行了相关描写,《史记·平淮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钓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说的就是西汉初年时,连天子都不能找到同样颜色的马匹拉车,王侯将相们更是为出行烦恼,因而只能改用牛车出行。

《史记·平淮书》还提到:诸侯贫者或乘牛也,意思是说乘坐牛车等同于降低身份,显示不出自己的高贵,只有“诸侯贫者”才不得已乘牛车。

不过事情总是有两面性,乘坐马车虽然看起来高贵无比,可古代车辆都是木质的车轮,并不具备现今车辆的轮胎减震功能,再加上高头大马的速度很快,因此坐在上面的人很容易被颠簸得“五脏移位”。

乘坐牛车却不同,牛性格温顺驯服,速度也不快,相对于马拉车会更加平稳,不至于过于颠簸,令车内乘者不舒服。渐渐的,贵族们开始意识到了牛车的“优势”,便再也离不开牛车了。

人最怕养成习惯,牛车的舒适让贵族官员们难以割舍,随后即使皇帝再次提倡贵族使用马车,以免失了皇家的威仪。可贵族们却又不想换乘马车了,依然我行我素坐在牛车中悠哉悠哉。在众多贵族的“苦苦坚持”下,皇帝也无可奈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其自由了。

随着朝代的发展,贵族乘坐牛车的方式越来越流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国力的相对鼎盛,贵族们甚至还创造性的在车内加装不少丝织品垫子,让出行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随后的五代十国以及宋朝也在一直变换着风格,对牛车加以改进,牛车也随之越来越豪华。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歌舞升平的盛世之中,所有人都麻痹于醉生梦死的世界里。出土的青白釉瓷牛车,正是唐王朝开元盛世的小小缩影,也是唐王朝贵族们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大唐帝国最后走向没落的哀怨悲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