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腰隙在整个身体中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上下相随的关键,自然也是身体中节松空的关键。 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注重在腰际,实则指腰、胯与命门。腰脊贯直,命门微外鼓,两胯松平不得有掀,配合圆裆裹裆,则使全身中节得劲,此上下相随之关键。收尾闾,直腰脊,使命门略外鼓,腰腹如同一个大气球,轻轻放在胯上。 尾闾松垂直指: 两脚跟内侧连线,在意上扎入地中如第三支脚一般。此时之意在脚根(大地,而不是脚跟),涌泉穴吸附于地,全脚松落附于地上不得紧张,起手起脚与身上任何动作全由脚根拉出,似有无数丝线从脚根牵出,则无动意,出手不想出之手,出脚不想出之脚。由此,根梢合一,全身整劲得到了。 腹内要松净,意气自然腾然。不过气沉腹丹田还不够,应当沉到脚根去(涌泉穴)。实际上,自己松了就会有一些气感,但不要着意不要着象,须自然清淡,自会通畅无碍。所以,练拳时不要去刻意关注体内的这些东西。 松胯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松胯与圆裆相应,就是使腰胯的转动空间加大,同时胯要水平,不得有掀,腰胯转动时不能成扭腰。身体躯干在前后脚重心移动时获得化劲的空间,两脚在意上一个脚而不能由于重心移动而成两脚。腰在中定线上,上下一条线(轴),全是左右转,但注意转的时候这上下一条线的轴是不能动的,即有定意。至于是右转还是左转,取决于对方来势,从听劲中判断。 注意,这个轴线就是自己的“中”,功夫高时,这“中”全空了。实际上自己在意上凝成一点后便会有些松空的感觉了,若在推手中化得透来力,说明有些松空了。当然,要到虚无,需要一生来体会。在推手中去体会上述要领。如果在推手与打手中被放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能上下相随,自然也是不能化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