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避讳趣话

 修身庭 2019-05-24

所谓避讳,是指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直称"君父尊亲的名字。对孔子与帝王之名,众所共讳,谓之公讳;人子避祖与父之名,谓之家讳。

 

自古以来,避讳成规、成风,因此弄出来的笑话也不少,常足以令人绝倒。

 

东晋时,王忱去拜见太子洗马桓玄(桓温之子),桓玄设酒款待。王忱因为刚刚服过中药寒食散(道家药名),忌饮冷酒,便连呼左右"温酒"来,不意触犯桓玄之父桓温的名讳。

 

桓玄感到莫大的耻辱,但又不敢得罪这位望族,竟在酒席上伤心得"呜咽流涕"

 

五代时,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门客讲《道德经》。《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怕犯其名讳,随机应变将""改为"不敢说",于是,便读成了:"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听了,自然会意,不觉笑倒。

 

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有个州官叫田登,忌讳人称其名。

 

""""同音,于是怕犯其名讳,举州皆呼灯为""。元宵节要放花灯,其属官只好在公牌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见者无不骇笑。

 

据明初仇远《稗史》记载,南宋绍兴年间,钱良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职)。他有一个儿子,据说很聪明,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二字时,为避其父名讳,就改读为"爹爹"

 

一日读《孟子》,中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之句,即改口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其父听了,几乎气绝,一时传为笑谈。

 

还有为避他人名讳,而自改姓名者。北齐时,有个叫熊安生的人,去见徐之才与和士开。因徐之父名"",和之父名"",其姓其名既触犯徐父名讳,又触犯和父名讳,于是,只好改变姓名,自称为"触触生"

 

无独有偶。明末时,湖广巡抚宋一鹤,前往参见总督杨嗣昌。因杨之父名鹤,为避其名讳,宋就在名帖上将自己的名字改写成"宋一鸟",见者无不失笑。

 

但是,也有不怕触犯上司名讳的勇敢者。宋朝时,常州知府徐申,讳言其名。属下有个县令申报地方情况时,因申报之""触犯其名讳,一连三次申报都未获批覆,县令便亲自去见徐申。

 

徐申怒责道:"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上司的名讳吗?"

 

这县令却不以为然,反而大声说道:"我申报的事府中不理,便申监司;监司不理,便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非到申死不止!"

 

他连连触犯其上司徐申之名讳,毫无畏惧,最后徐申也拿他无可奈何,只好一笑了之,并立予批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