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海波之花 2019-05-24

秦末汉初,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这个时代诞生了无数英雄人物,也诞生了很多大智慧之人,其中四个最为智慧,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陈平。

刘邦的智慧是用人,他自己亲口承认,“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但这三个人都是人中龙凤,“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这种说法有点变相夸自己,但他对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评价却是中肯的。

张良和刘邦的另一个谋士陈平,都属于智慧之人,二者的区别是张良是阳谋,大局观强,战略层次谋划水平高;陈平是阴谋,应变能力强,战术层次策划水平高。而二者共同胜过韩信的,是两人高明的政治智慧,最后得到善终。

张良的功劳就不多说了,他一生献“六大奇谋”,功高盖世,刘邦的评价十分中肯。而功成名就之后,张良展示出的政治智慧不仅让他本人善终,更泽被子孙。

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后,大封功臣,很多功臣得到赏赐,开始飘飘然,浑然不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而张良早就看破一切,他本来就体弱多病,从刘邦初定天下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屡屡展现国人的政治智慧。

一是大封功臣时,刘邦让张良自己从齐国挑选三万户为食邑,却只给了萧何一万户,可以说给足了张良面子,而张良十分了解刘邦的性格,这很可能是刘邦在试探自己,如果自己像韩信一样居功自傲,自请为王,下场一定会很惨,所以他坚决辞让,只请刘邦封自己首次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为侯,显示了自己的谦让和感恩。

二是刘邦翦灭异姓王的过程中,以张良的智慧完全可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但他知晓急流勇退的道理,也不愿搞权术诡诈那一套“阴谋”,所以在汉初你死我活、见不得光的政治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以免有损阴德,遗祸子孙,这一点是张良区别于后世很多谋臣的重大区别,也是张良受到后世一致好评的关键因素。

三是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知道人家斗的再激烈,始终是一家人,自己这个外姓掺和进去没有好结果,胜了还好,败了一定会死的很惨,所以张良从不参与高层斗争,从不公开站队,使得他周旋于各派力量,都不得罪。

在对外吕后上,张良也很聪明。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改立太子。吕后眼见自己的儿子刘盈太子之位不保,便听从他人建议,秘密向张良求助。

张良没有拒绝吕后,但也没有直接向刘邦建议,而是给吕后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主意,让太子邀请德高望重,就连刘邦都没请动的“商山四皓”出山,与太子往来,刘邦看到太子声望这么高,都能请来“商山四皓”,这才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这样一来,张良既没有给刘邦留下干涉立太子的把柄,又不露痕迹地帮助了吕后和太子,三方谁也不得罪,还直接讨好了两方,真可谓一举三得。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吕后专权,张良认识到吕后比刘邦更可怕,决定远离人世,隐居深山,行辟谷之术,修道成仙,吕后对张良当初的帮助很感激,一看张良这么低调谨慎,明知进退,毫不居功自傲,邀功请赏,对张良佩服地五体投地,苦劝张良不要这么受苦修行,张良这才答应,仍服人间烟火,但坚持不问政事,基本相当隐居。

张良的智慧荫庇了其子女,他的长子袭封留侯,次子张辟疆曾任侍中,他的后世子孙中,有官至司空者,有官至太守者,有至刺史者,道教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据说就是张良的八世孙,他就是在张良隐修之地,修炼成仙的,被道教尊为“老祖天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