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吃饭从不问多少钱,吃完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为何也不数银子

 昵称413468 2019-05-24

大家经常会看到古装剧中的人吃饭,从来不问多少钱,吃完了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为何也不数银子,就放客人离开了?难道古人吃饭真的就像是电视剧中演的一般?吃饭不问多少钱,吃完了放下银子就走?如果银子多了岂不是自己亏了,银子少了饭店不也亏大了?甚至店小二还会跟着赔钱,那么为何古人吃饭就不问吃了多少钱?小编这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其实在古代并非所有人都用得起银子,更多的人都是用铜板付账的,这个时候一般铜板都是串成串,这样数起来非常容易,到如今还有句个词叫“钱串子”说的就是铜板串成一串。但也并非没有使用银子付账的客人,在古代能够用得起银子的人,都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能收银子的也不是什么普通的小店,这种餐馆一般都很有实力,他们会专做一个称用来称银子的重量,这种时候就牵扯到了一个信誉问题,如果没有信誉的商家,就会贪墨多出来的银子。

当然在古代,一切都以信誉为重,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契约精神,一块瓦片摔成两半,就能当是信物,古代的商人就是靠着信誉才能够将生意做起来,所以贪墨银子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能够随手丢的出银子的人,都是古代的高门大户,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一两顿的饭钱,自然不会问一道菜是多少钱,一顿饭又有多少钱了,甚至达到一定的条件,一些人还可以“刷脸”赊账,店家自然会派人上门去要钱。

这所谓的达到一些条件,那就是当地的豪门大户,豪门大户的子弟经常出门聚会的,店家知道客人们的家在哪里,就可以不用当面收钱,随后派人去大户家中取银子就可以了。那么用银子吃饭,到底吃的是什么饭?其实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非常高,清朝的时候一两银子足够买上两百斤的大米,宋朝的时候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两百多斤的精致大米,也就是粳米。曹雪芹的书中描写“二十两银子足够庄稼人用一年”,而在宋代的时候,二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吃喝。

用银子吃饭,是在非常特定的地点才可以,比如说古代的风月场所,又或者是宋朝时大酒楼,比如说东京城的矾楼。这些场所一般都背景深厚,所以去这里消费的人们也是非富即贵,高消费就成为了这些场所的主流。但这样的场所毕竟少见,而富家子弟随身携带银子也不方便,所以“刷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也不排除有富家子弟身边的小厮带着银子的可能。用银子来作为交易货币还是非常不方便的,这些银子的大小和形状都各不相同,纯度也不一致,难以定价。

一般古人会直接将好的银子叫做纹银,纯度差的银子叫做底银,底银都需要估价,商家过了称之后,用特质的剪刀剪下多出来的银子,算是找还给客户。直到清朝末年,发明了银洋,这种情况才慢慢的消失不见。所以古装剧中拍摄的场景,并非不可考究,在古代也很可能会发生,但是如果陌生人来吃饭,不问价格直接付钱,只怕店小二也是要将银子称量一下,免得多收或者少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