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健康的孩子,一生至少背叛爸妈 3 次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5-24

最近朋友分享了这样一张图:

还附上了这样一句话,这真的不是我家熊孩子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家快 2 岁的小朋友有了自己的小脾气,一言不合就哭闹,像个一点就炸的开水壶,撕起家来不输隔壁的阿拉斯加,让朋友头疼不已。

去网上看家长们的吐槽果然发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熊孩子。

不少爸妈发现,到了某个阶段,以前乖巧可爱的小天使就会摇身一变“小恶魔”,闹腾起来人嫌狗憎。

其实,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生命中的第一个叛逆期。

很多家长以为青春期的孩子才会叛逆,实际上,一个健康的孩子,一生至少经历3次叛逆期,而这三个时期,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还是爸妈修炼自我的机会。

第一次叛逆:2-3 岁 幼儿叛逆期

2 岁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美国人专门造了个词: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

看来,全世界的爸妈都感同身受。

除了“爸爸”“妈妈”,“不”应该是孩子说得最溜的一个词

“吃饭!”“不吃!”“穿衣服!”“不穿!”“睡觉!”“不睡!”

数数的时候,可以一口气从 1 数到 20,不想数了,会说:“不 1 不 2 不 3 不 4……”

充满奇思妙想,时不时搞个“大创作”把爸妈吓一跳;

吃饭偏要自己来,结果,就变成了这样……

有位妈妈说“搞不懂 2 岁半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要是能装个解码器就好了。”每当鸡飞狗跳的时候,就算心里默念一万遍“不生气”“不是娃的错”,还是压不住心中的无名火。

其实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想法就能化解很多矛盾。

2-3 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什么都想尝试,甚至“逆”着大人来,以此感受“自我”的力量。

很多时候,由于思维局限,孩子表达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面对父母不加选择的命令,只能说“不”来拒绝不想要的。

要是父母还听不懂暗示,只能用哭闹来宣泄情绪,或者试探爸妈的底线,用耍脾气来“控制”大人,达到目的。

每当面对耍横的娃,记住心里默念三遍:耐心,耐心,耐心。

耐心给孩子做榜样。

别忘了,孩子可是天生的模仿高手。家长带头少说“不”:不要玩手机,不要乱涂乱画,不要哭……当孩子又忍不住“艺术创作”的小手时,说“我们在纸上画”或者“我们用白板画”,比“不准乱画”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耐心等待孩子发泄情绪。等情绪过去了,再和他谈谈感受,帮孩子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第二次叛逆:7-9 岁 儿童叛逆期

本以为熬过了娃的幼儿敏感期,接着又到了“七八岁讨人嫌”的年纪,也是被网友吐槽量产熊孩子的年龄段。

之前看过一个微博热搜视频,一个小女孩被爸爸批评以后,沮丧地坐在凳子上,可下一秒钟对着沙发上的爸爸,就是一通语重心长的说教,把爸爸说得哑口无言。

下面的评论区也有家长吐槽:这个年纪的小孩,无论有理没理,总喜欢和爸妈争辩几句,没词了就撅着小嘴生闷气或哇哇大哭。

爱顶嘴只是小事,要说叛逆,不得不提到熊孩子改造记——《变形计》,最新一季里的赵楚苌,这个让观众又气又笑的 10 岁小男孩:

说好再看 iPad 五分钟,结果看了三个小时;

被送到农村时,不断隔空 diss 妈妈;

和大哥哥争论起来,理由一套接一套,气势逼人……

这让很多家长想到自己家的熊孩子:拖拖拉拉不做作业;父母说往东,他偏要往西;不准爸妈叫自己的小名了,担心被同学笑话……

儿童心理学家解释说,上小学的孩子,特别是二三年级时,有了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家长不再完全言听计从,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怀疑和抗拒父母的指令。

竞争意识和对错意识增强,什么事情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甚至会为了小伙伴中显得与众不同而刻意与大人作对。

如果孩子爱抬杠,先别急着发火,说不定是好事。

爱顶嘴其实是一种“爱思考”“爱表达”“有主见”的表现。

孩子反驳时,爸妈可以抱着倾听态度,耐着性子先听完。有道理的,及时采纳,认真接受,一味否定会影响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面对急于自我的“小大人”,不妨参考一下霍思燕的带娃心得,用示弱的方式,鼓励孩子去为自己、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次叛逆:12-16 岁 青春叛逆期

青春期,是让无数家长头疼又无奈的时期。

这个阶段和第二阶段类似,唯一的区别大概是,这时候孩子的能力更强,对父母权威的反抗会变得更加激烈。

孩子的叛逆如果达到了极端,在刺痛家人的同时,也在杀死自己。

3 月,江苏盐城 13 岁男孩因母亲不让他玩手机而弑母的惨案还未平息;

最近,17 岁少年跳桥的悲剧又震痛了无数家庭。

青春期是孩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个人价值,面对学业、家庭、社交关系,有更多的问题和迷茫。

再加上荷尔蒙的变化,也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情绪化,常常出现“反抗”父母权威的举动。

在挑战父母权威上面,全世界的青春期孩子都是一样的。

马克·吐温也曾说,当我 14 岁的时候,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不过,后面还有一句:当我 21 岁时,我忽然发现父亲还是很聪明的。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沟通方式是重中之重。

有时候,爸妈以为的关心,对孩子来说却是不被理解而强加上的枷锁。

在某期《少年说》中,一位高二男生上台,他为自己两年前曾离家出走的叛逆,真诚地向爸妈说了“对不起”。

本以为父母会为儿子的成长欣慰,没想到父亲却严肃地“教育”了孩子一番:“成绩还是最主要的,你的篮球时间应该要控制一下。”

爸爸认为这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却没照顾到儿子当众道歉,感恩父母的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多么需要鼓励和肯定。

虽然最后男生说哽咽着向父母保证:“我知道学习最重要,篮球时间我会自己缩减,我也会管好自己,下次再也不会让你们担心了。”

但这样的保证,是青春期孩子不得不屈服父母权威的妥协。

纪伯伦在《论孩子》一诗中写道:

孩子通过你而来,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什么时候,爸妈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用绝对的“大人”身份管教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用朋友的姿态,去理解尊重孩子,就是彼此真正成长的时刻。

偶尔会听到有爸妈叹息:孩子大了,叛逆了,管不住了,不像以前那么亲了……

对家长来说,孩子对着干,是对自己权威的背叛;但在孩子眼中,这是自我独立、不断成长的标志。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所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爸妈不必追逐孩子远去的背影,却能在“目送”中陪伴、引导、关心他们。

孩子一生必经的 3 个叛逆期,也是自己学习如何做父母最好的成长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