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爱,是多少家庭的癌

 天道酬勤之人 2019-05-24

缺爱,是多少家庭的癌

【心理🈶️你】推荐干货:

家庭充满爱❤️,孩子健康成长快!家庭缺少爱,孩子挺无奈。缺爱的家庭,👪问题多多!下面👇的点滴,足以让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段不长的文字,写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缺爱。

        王朔成长于军人家庭,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严格与暴力。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他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这是当年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

        王朔把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教育方式”,称为中国最普遍的“家庭暴力”。

        王朔的《致女儿书》,有一部分专门谈爱。

        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实恰恰相反。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

        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

         因为我们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

        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体,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

        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与蒙总的关系,明显比她与父母的关系亲密。

        在父亲苏大强面前,苏明玉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母亲赵美兰。

        在蒙总面前,她才活成自己——那个坚强、果敢、有勇气、有智慧的苏明玉。

        因为不被认可,苏明玉在父母面前缺乏安全感;而蒙总,她的师傅,是看到她身上闪光点的人。

        一个人活在爱里,会越来越好;缺乏安全感,则会处处拧巴。

        那些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不是天性顽劣,而是缺乏爱与认可。这常常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越拧巴,父母越用力教育,然后孩子更拧巴了。

        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用一万句话去伤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错。

        爱,不是正确、伟大、通往成功之路的学校,而是一片土壤、一个港湾。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责任是倾听,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孩子鼓励。

        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有权利不喜欢你的老师,只是老师脑中的文化知识,你要掌握。

       没错,这就是爱。

        爱是一个子宫,包容我们所有的阴暗、不堪、愤怒与失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强大的安全感中,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严歌苓说,所谓成功,就是知足。人心里不缺爱、不自卑、不沮丧,不一定非去证明什么,就容易知足,从而变得成功。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爱你,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份爱,你要变得更好”,这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才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去爱:尊重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错;接纳一个人生命中的残缺。人无完人,因为有爱,我们才变得完美。

(心理大咖 艾小羊

家庭教育心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