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书,看到《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不太了解温病,上学的时候虽然学了,但是没有用过。平时感冒吃维C银翘片,感觉效果一般,要吃到4-5片,甚至6片可能才能看到一些效果。有报道说这个药含有西药,加量可能是西药在起作用。汤药是否好用,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就不得而知了。真正用中药治疗感冒也是工作后,决心感冒要自己用中药调理,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感冒时间太长,很影响工作。我感冒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脑子会变得特别不好用,鼻塞流涕那都是书本上的常见症状。用的最多的就是经方,目前用过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组合方,葛根汤,麻黄升麻汤,射干麻黄汤等,感觉还可以。 这里的温病,师傅讲过,与后世所谓的温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就好比伤寒论的伤寒,与西医的伤寒,不是一个概念。太阳病,发热而渴,但不恶寒,为温病,这种情况,生活中也是很多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发病就高热,没有恶寒,伴有明显的口干。这种病证的发热,用汗法,往往会浑身发烫,脉浮取沉取皆浮,身上汗出,身重应该是他觉症状,是形容患者活动减少,就像喝醉酒的人身体那样。多眠睡,是一种嗜睡昏迷状态,鼻息必鼾,可以形容呼吸音重,语言难出,也是昏迷了。这是说用了汗法,接下来又说如果用了下法。从伤寒论用药量可以看出,下法用量都比较重,甚至有时候过下导致变证。下往往会导致津液进一步耗伤,小便量减少,血容量不足,甚至眼睛不能转动,小便失禁。如果用了火熏的方法,在伤寒论时期,火熏应该就是烤火熏取暖的方法,从伤寒论内容来看,这种方法在那个时期还是很常用的,想必是因为伤寒恶寒故以火取暖的缘故,或者是那个时候有极度虚弱的情况,用火暖反而能活的久一点。如果用了火熏的办法,有可能会出现惊厥抽搐的表现。微发黄色,不太理解;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应该是说一错再错就没有救了。后面主要是说,温中所说的温病,用汗法、下法、火法或灸烤,都是错误的。伤寒之为病,都要用汗法,使邪气从太阳而解,这种病证,不能用汗法。 PS:2019-03-02今天读到《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里面说到被火就是艾灸、瓦熨之类的物理疗法,使人热出汗退,叫做火疗。火熏是地上挖一个坑,用火把坑烧的很热,填上树叶子,铺上席子,在上面洒上水,人躺在上面就会出汗。或者把窑洞里面烧热了,把火拿出去,人在里面熏烤。书中更是提到,曾经给朝鲜留学生讲课,他们说朝鲜还有这个风俗。可见,对于伤寒病,需要汗法而解,艾灸、理疗、火熏是可以汗出热退的。这个我有体会。读研期间发热,面部及身上起了很多疹子,就是不出汗退热,吃了药了,又用了好几种方法,最后师弟推拿后汗出热退,疹子也退了。工作后,学习北京黄金昶主任的艾灸方法,对于癌性发热的患者,周期性高热39℃,发热时无汗,无恶寒,在未发热时艾灸大椎,发热时虽无汗出,但夜间汗出热退,但患者精神却有些极度疲惫的样子,从效果上来看,与发热时应用地塞米松退热效果差不多。如果发热时应用艾灸,是否会加重病情,尚没有经验。对于一个高热的患者,应该是恶热的,比如中暑,天气已经很热了,再去一个高温的房间里,肯定很烦躁,而且很不舒服。现在用这种以热治热的方法,出现的机会应该说很少了。但验于临床,虽不用热,这时但用温补,应该也是不对的。 从症状描述来看,昏迷,已经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了。读到这,不禁联想到了严重中暑,就是热射病,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非劳力型,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因无汗往往高热严重,可出现癫痫或谵妄。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80%。从这段百度摘录的文字描述来看,与上面伤寒论的内容颇为相似! 那么上面描述的内容,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状态,就是高热伴昏迷状态,除了热射病,严重的中暑外,急性传染病脑病应该也可以见到类似症状。从印象中的文字来看,治疗往往按照阳明经病用药。因为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人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中暑,有人用白虎汤治疗脑膜炎高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