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4,厚朴3,陈皮2;炙甘草1;生姜,大枣

PS:燥湿和胃;燥湿化痰。此处用半夏亦无妨。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解表化湿),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PS:功在一味藿香。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苍术、人参、甘草(仿四君子);

半夏、陈皮、甘草(仿二陈汤);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小柴胡汤)。

厚朴增强行气宽中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解表)(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PS: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此处与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有个神马区别??从药物组成上看,不换金正气散加上茯苓,也将构成仿四君子+二陈汤的组合形式,白术换苍术,加强健脾化湿之功,加一味茯苓应该说是合适的,不过解表、理气药物少了一些,发表与降气当亦为气机升降配伍用药。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 六两,大黄 二两,栀子 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 十五枚,黄柏 二两,炙甘草 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各等量;热淋治标。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PS:热迫血络,出现尿血,血淋,需要应用清热凉血止血活血药物,如赤芍、生地、丹皮等。

★三仁汤(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杏仁10(宣肺),白蔻仁4(行气化湿),薏苡仁12(健脾渗湿);

厚朴4,半夏10(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12,通草4,竹叶4(利尿渗湿)

PS:从原方配伍上看,杏仁、半夏用量不小。注意组方配伍特点,对于湿热温邪,行气化湿畅中及利水渗湿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表则解表,有热则清热,后面两方的组方结构就是如此。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

菖蒲,川贝(化痰)

PS:以黄芩,茵陈,滑石为主。从组方结构上看,行气化湿畅中,利水渗湿,清热燥湿,散邪解表化湿,这些结构都存在,额外加入了化痰开窍药物,且各组合药味差不多,此处用量未探讨。

★连朴饮(湿热霍乱)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20

豆豉3,焦栀子3(清宣胸膈郁热)黄连1(清热燥湿)

厚朴2(行气化湿),半夏1(化湿和胃止呕)

菖蒲1(化痰开窍)

PS:芦根用量特别大。此方用了很多降逆药物,如芦根、厚朴、半夏,主要是侧重治疗湿热为病导致的呕吐。

★当归拈痛汤(内湿热,外风邪)

羌活(外湿),防风,升麻,葛根(散邪)

白术,苍术(燥湿健脾)

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苦参,黄芩(清热燥湿)

茵陈,猪苓,泽泻(利湿)

知母(佐制);甘草(调和)

二妙散(湿热下注):知母,黄柏(这也应该算是辛开苦降吧?此系列多用于湿热下注导致的下肢痿证)

三妙丸(湿热下注):+川牛膝

四妙丸(湿热下注):+川牛膝,薏苡仁

利水渗湿

五苓散(蓄水)《伤寒论》: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

四苓散(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五苓散去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胃苓汤(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五苓散+平胃散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于热)《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

猪苓汤(水热互结)《伤寒论》: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水);阿胶。

防己黄芪汤(表虚不固风水,风湿)《金匮要略》:防己 一两,黄芪 一两一分,甘草 半两,白术 七钱半,生姜 四片,大枣 一枚。

五皮散(脾虚水肿):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痰饮)《金匮要略》:桂枝 三两;茯苓 四两,白术 二两,炙甘草 二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寒湿下侵肾着,腰部疼痛沉重)《金匮要略》:甘草 二两,干姜 四两,茯苓 四两,白术 二两。

真武汤(脾肾阳虚水泛)《伤寒论》:茯苓 三两,芍药 三两,白术 二两,生姜 三两,炮附子 一枚。

附子汤(寒湿内侵,肢节疼痛)《伤寒论》:茯苓 三两,芍药 三两,白术 四两,人参 二两,炮附子 二枚。

实脾散(脾肾阳虚阴水):

炮附子10,干姜10(温阳)

茯苓10,白术10,炙甘草5(四君子健脾)

木瓜10(除湿醒脾和中)

厚朴10,木香10,草果10,槟榔(大腹子)10(行气化湿)

生姜,大枣

萆薢分清饮(下焦虚寒,膏淋白浊):萆薢(要药),石菖蒲;乌药,益智仁。等分。

PS:从配伍上看,寒湿还是要温化为主,如桂枝;干姜;附子。实脾饮组方中几乎没有用利水药物。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风湿在表痹证)

羌活10,独活10(一身上下之风湿)(祛风;胜湿)

藁本5,防风5,蔓荆子3(祛风湿,治头痛)(祛风;胜湿)

川芎3(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炙甘草5

独活寄生汤(痹证日久,肝肾亏虚):

独活9,防风6,细辛6(剃阴经之风邪),秦艽6;(祛风;胜湿)

川芎6(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人参6,茯苓6,甘草6(四君子)(气)

干地黄6,当归6,芍药6(四物汤)(血)

桑寄生6,杜仲6,牛膝6,肉桂6(补肝肾强筋骨)

PS:可以说是在酌减祛风湿药物的同时,加入了补益气血补肝肾药物。

蠲痹汤(风寒湿痹阻经络):当归,芍药,黄芪;羌活,姜黄,防风;生姜,大枣;炙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