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  担截法

 wyfx100 2019-05-24
一、什么叫“担截”法

担截法是祖国针灸医学补泻手法之一,我们知道,凡是针剌在同一穴位上,由于手法与指法的不同,就能先后产生不同的反应,治疗不同的病症。它(担截法)可以使患者,有凉、热和两种不同的特殊感觉,因而各发生不同的疗效,这就是补泻的作用。这利相反的作用,是来自操作手法和指法的不同,而不是穴位的不同。故此古人有“补泻不明、针灸不灵”的说法,由此可见,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重要地位的。至于“担截”法的记载:如马丹阳说:“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这足以说明“截”就是补,“担”就是泻,只不过是名异实同,总不外“补泻”而已。

二、临床应用穴位

临床最常用的是:马丹阳十二穴,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太冲、昆仑、通里、列缺),但其他四肢穴位也可运用。

三、担截法的操作

1.截法(补法):术者右手持针,用撚转指法,将针尖刺入(要针的穴位)皮肤,找到酸麻感觉时,即可停针,不要再向下刺,然后用拇、食、中指持针,左右撚转,其无名指和小指伸直,作羽翅状的搧动(这叫飞指法),这样可使酸麻感扩散上下相通,在此基础上,就以拇指向前,食、中指向后,用撞搓指法(指的动力只许撞搓针柄,而针不要动摇),作羽翅状的搧动,随患者自然呼吸或令患者闭口吸气,三指用力撞搓针柄,一般在三至五分钟左右,针下就能产生热和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热和特殊感是先向下放散,使其感觉放散到底,再向上微引其针(不要将针提动),再继续撞搓针柄,则热和特殊感即逐渐上行,以达病所为度;但在利用截法(补法)时,必须补而后泻,在此基础上,再微引其针,随即拇指向后,食、中指向前,再撞搓针柄,针下即能产生凉和另一种特殊的感觉。

2.担法(泻法):术者右手持针,用撚转指法,将针尖剌入(要针的穴位)皮肤,找到酸麻感觉时,即可停针,不要再向下刺。然后用拇、食、中指持针,左右撚转,其无名指和小指伸直,作羽翅状的搧动(这叫飞指法),这样可使酸麻感扩散上下相通,在此基础上,就以拇指向后,食、中二指向前,用撞搓指法(指的动力只许撞搓针柄,而针不要动摇)作羽翅状的搧动,随患者自然呼吸或令患者开口呼气,三指用力撞搓针柄,一般在三至五分钟左右,针下就能产生凉和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凉和特殊感,一般先向下放散,使其感觉放散到底,再向上微引其针(不要将针提动),再继续撞搓针柄,则凉和特殊感就逐渐上行,以达到病所为度;但在利用担法(泻法)时,必须泻而后补,在此基础上,再微引其针,随即拇指向前,食、中二指向后,再撞搓针柄,针下即能产生热和另一种特殊的感觉。

四、担截法的治疗运

担截法的治疗运用:即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但必须掌握“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的方法,也就是补其正气,泻其邪气;其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因症施治,不要拘泥,应灵活运用。例如:虚寒腹痛或胃脘痛,可取足三里,用截法,使感觉放散到腹或胃脘部(上可达到口腔),疼痛即可停止;又如腰背疼痛,可取委中穴,用截法,使感觉放散到病所(上可达肩部),疼痛则愈。但必须补而有泻,即是在原穴上,再运用担法,使另一种感觉放散到所针之穴位周 围为度,这样就能很快的达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

五、应注意的几点

1.先补后泻,先泻后补:因为一个患者病症的虚实,不是突然而得的,所以我们就不能以补虚不祛邪、泻实不顾正(正气)的治法;必须依照“虚则正气虚、实则邪气实”的理论,来作为治疗虚实之症的根据;所以我们治疗一个虚症,当然先补其虚,但又不能不考虑到祛其病邪;要治疗一个实症,必先泻其实邪,但也必须要照顾到其正气虚的一方面。

总之:为了达到既泻去了邪气,又不伤其正气;既补起了正气,又祛去了邪气的目的为原则。

2.循经取穴:我们利用针灸治病,经络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说明经络、比穴位还重要(当然穴位也很重要,不错更好);同时我们要想治疗某部分的疾病,若不明经络的循行,就不能达到所理想的治疗目的。例如:治疗一个牙痛症,取合谷穴,就必须根据其经络循行的路线,左牙痛取右合谷,右牙痛取左合谷;否则就收不到预定的效果。

最后说明的一点:有的患者,在临床上运用“担截法”不发生凉热感的反应,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敏感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术者可在针刺的穴位周围或循着经络线,用手摸摸患者的皮肤,是否有凉热的现象,如无凉热现象发生,再问问患者是否有两种不同的特殊反应,这样则能辨出手法的成功与否;也有的患者经多次的运用手法,才逐渐产生反应,因此我们应耐心的、多次的运用手法,才能达到调整机能而唤起反应之目的

结语

担截法的疗效:我从听了孙可兴大夫的介绍后,经过临床实际运用的体会,确能使患者产生“凉热”感和两种不同的特殊反应;对治疗疾病,实能收到显著效果,使患者对针灸的治疗给予很高的评价。利用到教学上,以此作为课堂实验教学,能增强每个学员学习针灸的信心,并提高学者对祖国医学钻研兴趣,为了进一步的研讨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提高其疗效,愿提出以供同道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天星十二六治杂病歌》,以歌诀形式介绍了十二个常用穴的临床应用,为学习针灸者所欢迎。歌诀在列举了十二穴名称之后,有这样两句:“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这“担”和“截”是什么意思呢?

诸家的解释颇不一致。有的说“担”指补法,“截”指泻法;有的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有的说“担”指取双穴,“截”指取单穴。明汪机《针灸问对》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可取的。假如说“担”“截”指的是补泻法,则十二穴下有的已直接说明,如列缺穴条“若能明补泻,应手疾如拿”,不必再用含蓄的字眼。另一些解释,汪机也不赞同,说“法不经见,故诸家各以己意而释之也。”现在我们采取汪机的解释,原句的意思就是:应当取双穴的取双穴,应当取单穴的则取单穴。

关于“担”、“截”,在《拦江赋》中也反复提到。赋的开头说:“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列举了八脉八穴的配伍运用。此后又有说:“公孙、照海一同行,再用内关施绝法。”从这些用词可以了解,“截”可以作“绝”,又可写作“拦”(为了押韵)。说明“截”有截半、截止、阻拦的含义、(《拦江赋》的“拦”也含有这一意思,《针灸大成》误作“兰”,原来《针灸聚英》引自凌汉章所编集的针灸书写作“拦”为是);“担”是桃担、双挑的意思。这是形象地把取双穴称做“担”,取单穴称做“截”。

担截配穴,主要是就四肢部的穴位而言,天星十二穴和八脉八穴都是位于四肢,绝大部分是在肘膝以下,其中只有环跳一穴位置较高。这些穴位都是四肢部的常用穴,对头身部病症的远道取穴应用很广。担截配穴,也可说是对远道取穴法的配伍应用作出分析。从《拦江赋》的叙述可知,四肢穴的应用,既可取单侧一穴(截),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上下结合起来又有上担下截、下担上截等法。如心胸痛,取双侧的内关是担法;小腹痛,取单侧的公孙,是截法。又如心胸痛,既取双侧内关,又取单侧公孙,则是上担下截法;相反,腹痛取双侧公孙,又取单侧内关,则是下担上截法。一般以主要的一端用“担”,另一端用“截”。如病在脐上者用上担下截法,病在脐下者,用下担上截法。担截法具体可分为八种,举例如下:

(1)上截法:如牙齿痛,取单侧合谷;

(2)上担法:如胸闷,取双侧内关;

(3)下截法:如腿痛,取单侧环跳;

(4)下担法:如腹泻,取双侧足三里;

(5)上担下截法:如胃痛呕吐,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

(6)上截下担法:如腹痛,取单侧内关、双侧公孙;

(7)上截下截法:如胁痛,取单侧外关、阳陵泉;

(8)上担下担法:如胃痛,取双侧内关、足三里。

“担”,一般是左右两经同取,在上下肢同取单穴时,可称作“上截下截”,又可把它看作是另一种“担”法,即上下同担,这多数是手足同名经同取。左右同担、上下同担,都是以同经或同名经为根据,这也是《拦江赋》所说的“皆在本经担与截”。

由上述可知,担截法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对四肢常用穴的灵活运用,使之能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和直捷作用的一种配穴理论。

  马丹阳,金代针灸大师,他也是个道士,为全真七子之一,在当时的中国,他的名气可能不亚于现代的马云。这倒不是因为他作为全真教的第二代掌门人,继承发扬光大了全真教,他的名气好像得益于他携妻出家和他神奇的医术。他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是总结创立了“天星十二神针法”,具体穴位有: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列缺共十二个穴位。马真人认为,此十二穴,一穴能顶三十个穴,能治疗全身疾病。只要运用好针法,疗效就会:“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马真人的穴,没的说,倒是他的针法—担法和截法,具体是什么样子的针法,实实在在难为了千百年来的针灸人。有人说,担和截是指补泻,有的则说,担截是指取穴的单双,有人为了省事,不听马丹阳的,自作主张干脆把十二个穴分成六组,虽无大错,但有失本意,此举一定让上天入地的马真人哭笑不得。

      马丹阳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这十二个作用广泛而且疗效显著的穴位,就把它们编辑在一起,实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因为,这十二个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阳经,占七个穴,足太阳膀胱经三个,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各二个;手阳明大肠经二个,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各一个。而肾经、脾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则没有入选国家队的穴位,更别说任、督二脉了,难道这些经脉上的穴位不重要?我认为这种观点很难服众,且与实际情况不符,可以推断,之所以选择这十二队员穴,应该和马教练的擅长病种有关,别的再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了。

      至于担、截二法,其实也不要过度解读,我们常说十二穴法,马丹阳本人说的很清透,十二穴具体运用,是以穴统法,每个穴既可以用“担”法,也可以用“截”法,“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根据病情,适合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不必拘泥。所以说,把担截解释为补和泻,还是靠谱的,但,还是不是十分准确。

      我们仔细看一下担和截两个字,两个字明显有动静之区别,担是动的,而截是静的。担通掸,有用力除掉的意思;截通止,有停留不动的含义。用在针法上,担是指行捻转、提插等手法,以祛除体内的邪气;而截则指留针候气或阻病邪发展,静止留针的手法。《灵枢·周痹》有“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遏就是截法之一种,而脱则指泻法。

       马丹阳选定的十二穴,正如他自己所说,各具特色,可以独立成方,如四总要穴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丹阳针对每一穴,都曾详细作歌,此不赘述,十二穴位间也可以互相组合,如合谷配太冲除痹,曲池配阳陵泉治瘫,合谷配曲池清热,环跳配阳陵泉治腿,太冲配内庭美容,太冲配三里明目、利足,太冲配曲池降压,通里配曲池利咽,合谷配内庭治牙痛,列缺配昆仑治头痛等等,加减组合以至无穷,足以适应疾病的变化,所以古人说:凡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即如马真人所言: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