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常建的一首佳作,常建是唐代诗人之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格与王维、孟浩然相近,多是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主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隐逸情怀和对秀美山川的喜爱之情。常建与王昌龄作为同榜进士,关系十分要好,互相之间也是有着不少的唱和之作,而这首诗就是常建经过王昌龄隐居之所,被其周围的景色所感而创作的,全诗不仅将隐居之地的美景写的活灵活现,而且也对好友王昌龄的品格进行了颂扬。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开篇就开门见山的对王昌龄隐居地点环境进行了表现,说清溪的水看着深不可测一直流向石门山的深处,而隐居之处的主人却早已不在,天地之间只有一朵孤云与这隐居之所相伴。而从诗人对此地清溪、白云的描写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出诗人对此地的喜爱。这种恬淡、高洁、超然物外的环境仿佛也如同屋主人那高洁的品格一般。 颌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则是由白天转折到对夜晚的描写,诗人此诗抬头仰望,天空上正是一轮明月,而这清冷的月光透过松林间的间隙在地面上洒下点点微光。由此诗人想到这月光不知道已经陪伴了屋主人多少岁月,而今天又同样陪伴在诗人的身边。这不仅将朋友从前的凄清生活做了表达,同时也是诉说着诗人自身的艰难境况。 颈联“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则是诗人在院中散步的所见。本身夜晚就是寂寞的,而这又是朋友的隐居之地,所以人烟更加稀少,便更加寂寞。这茅屋的主人已经离去,只剩茅屋在此,而与茅屋相伴的便只有屋旁的那些花草了。而那种植着芍药的小院由于久未打理,已经滋生出了许多的青苔。从这两句我们能够得知王昌龄早已离去多时,同时也可感受到王昌龄超然的意趣与品格。 而最后的尾联“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则是抒发了诗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前三联虽然都是写的王昌龄相关的,但是其中也深蕴着诗人自身的感受。诗人说今日我也将追随着朋友王昌龄的脚步,过着远离官场,不理世俗的隐逸生活。那诗人又将去往何地隐居?原来是要去往西山,在那过着与鸾鹤为伍的逍遥生活。至此全诗将一个向往隐逸生活的诗人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图文/阿然 |
|
来自: Zhanjh1936 >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