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毕宝魁的博客 22--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译文】 清清的溪水深不可测,你隐居的住处唯有孤云。松林边际露出微微的月色,那清澈的月光也因为景仰您而照临。茅亭夜静好像花影都在梦中,种植芍药的庭院滋生着绿色的苔纹。如今我也要远离世俗的喧扰,隐居到西山去和鸾鹤为群。 【注释】 [松际]松树边上,际,边际。 [宿]喻夜静时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滋]滋生、繁衍。 [谢时]告别社会,犹言离开尘世。 [鸾鹤群]与鸾鹤为伍。鸾鹤.古代多指仙人禽鸟,这里喻指高人隐士。 【评析】 这是一首借赞美朋友居所表现隐逸情趣的山水田园诗,境界幽雅圣洁,光影迷离,有超凡脱俗之情味,在盛唐与《题破山寺后禅院》同样被广泛流传,都是常建的代表作品。 本诗题目很有特点,也暗示出诗之主旨,因此要先理清诗人与王昌龄之关系以及诗题的含意。常建与王昌龄是开元十九同榜进士,古代称同年,是很重要的社会关系。及第后常建只出任过盱眙县尉,其后便辞官归隐。王昌龄仕途不顺,但一直坚持着。王昌龄在出仕前,曾经在石门山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县境内,即清溪所在地。常建任职的盱眙县离此不远,可能是在其辞职前后写的此诗。而当时王昌龄本人并不在。这首诗借王昌龄隐居之所的风光景色,衬托诗人自己的弃世隐逸之情。 开头用寄宿者的眼光观察环境。“清溪深不测”一作“深不及”,不是写水深,而是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而不知最后之去向。王昌龄便隐居在清溪流入的石门山上,远望唯有白云漂浮,故有下句,实景中有意蕴,暗示出主人的孤高恬淡之品性。南朝齐时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宰相陶弘景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阅,不堪持赠君。”其后“白云”便相沿成为隐士居处的象征。但这里用了“孤云”而不是“白云”,清人徐增解释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中间四句具体描绘老朋友隐居处的环境,想象当年的高雅清幽的生活情趣。“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可见茅屋的旁边有松树,月亮从树梢上渐渐升起,静谧深沉。月光下,庭院里的花影依稀,仿佛睡着,暗示无风,更增加宁静之感。栽植药草的院子里因为主人长期不在而生长了苔藓。松树、鲜花、药草都衬托着隐居者的高洁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意愿,看到此情此景,诗人也产生强烈的归隐意念,于是说“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常建辞官后归隐家乡武昌樊山,即西山。看来常建确实是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世的清静高人,因此才能写出如此清静幽雅的诗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