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沫若当年为啥“总想挖”明皇陵?你看看他祖上叫啥名字!

 156手不释卷 2019-05-24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一共276年,历经16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候最长的皇帝,也是最懒的皇帝,在位48有30年不上朝,万历死后葬在了定陵。1955年10月,一个题为“关于发掘明定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国务院。落款人是赫赫有名的“郭沫若”。

其实郭沫若本来打算开挖永乐皇帝的长陵,但因为长陵环境有些复杂,不好挖,所以退而求其次挖了定陵。当时郭沫若的理由是:于公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的历史,于私见证一下皇陵里的陪葬品和各种珍贵典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很多考古学家都坚决反对这么做,可惜人微言轻,再加上如果说真的,谁不想看看皇帝的陵墓呢?于是就动工了。

1958年9月6号,新华日报播出了一则新闻。明定陵确定被打开了,这是一座地下宫殿,宫殿是由巨大的青石堆砌而成的。正殿中放有三口朱红花雕楠木棺材,两米来长,一米宽。居中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侧两个皇后。打开后发现尸体腐烂,只有骨头和干枯的头发。除了这些尸体周围布满了珠宝、翡翠、玉石,绸缎,这些珠宝交相辉映,光彩夺目。

然而即便有如此发现,发掘定陵仍然是中国考古活动最大的一次失败,也是无法挽回的损失。里面的书画、丝织品被氧化,多数灰飞烟灭,什么都没研究到,反而让外国人耻笑了一回,以至于后来中国每逢重大考古事件,日本专家都要第一时间打电话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助。正常来说,作为发掘主负责人郭沫若应该痛定思痛,内疚不已才对,但是在1965年,郭沫若再次请求发掘长陵,理由还是那一套,当然直接被拒绝了。他为什么这么执着挖明皇陵?

一本嘉靖年间出版的《定远县志》,给出了意外的答案。《明史》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兴据有濠州,地偏势弱。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说白了就是大明江山基业,是郭子兴打下的,郭子兴不但是朱元璋的老上司、老领导,还是伯乐、岳父,更兼扶上战马,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的人。因此,朱元璋得了江山,统一了宇内,不忘追封郭子兴为王——滁阳王。

但是史学界也存在这样一个主流认识:朱元璋建国后对郭子兴追封、建庙、祭祀等等,全是惺惺作态,郭子兴有三个儿子,除了大儿子战死沙场外,另外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先后被朱元璋以'谋权篡位'的罪名除掉。只不过朱元璋万没想到郭子兴还有一个小妾李氏生下一子——郭老舍。这个人比较低调,后来一直归隐田园。

嘉靖《定远县志》中《蜀王赐展亲之记》也有佐证:“前辈尊长必当尽心孝顺…….如此乃可以保其家世,而我外祖先王亦将垂佑于无穷……付外氏郭、马二家兄弟。”由此可知,郭氏并未绝后。马皇后曾受郭家养育之恩,求朱元璋手下留情为郭子兴保存了一点血脉,朱元璋应允,下旨封赏,郭老舍得以善终,后人也是繁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郭沫若曾自称祖上正是滁阳王后人郭老舍,怪不得他总想挖明皇陵,这大概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参考《明史》、《定远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