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 | 上海文化品牌“抢占”经典建筑

 街心舞苑 2019-05-24

温度,以诚为本

态度,如期而至

近期,黄浦区内又添多处公共文化空间:上海久事美术馆18号艺术空间在中山东一路18号大楼内揭幕、“中府文化生活馆”在外马路1178号的码头老建筑亮相。这些见证上海发展历史的老大楼、老码头、老仓库,如今充满浓浓的文艺氛围,给予市民新的体验感受。

历史建筑画展精彩

3月8日,上海久事美术馆18号艺术空间向观众免费开放。这是继去年中山东一路27号外滩馆开放之后,久事集团设立的又一处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揭幕展为旅法艺术家陈伟德的绘画作品展“从塞纳河到黄浦江”,展览将持续两个月。

宽敞的上海久事美术馆18号艺术空间

中山东一路18号原名麦加利银行大楼,为上海历史保护建筑。久事美术馆18号艺术空间设在大楼的2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南北两侧的长廊和东侧的展厅以及艺术家工作区构成。市民在参观时,不仅可以欣赏画展,还可以近距离地品读建筑。透过面向外滩的窗户,更可一览浦江对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风景,从新旧建筑的对比中,感悟到上海的历史变迁。

与同样坐落于历史保护建筑中的久事美术馆外滩馆不同,18号艺术空间定位为经典绘画艺术的个性展示。它与外滩馆形成互补,今后将主要展出沪上著名海派美术家个人优秀作品。

这次展出的旅法艺术家陈伟德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有110件,涵盖油画、色粉、素描及玻璃画四大类,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5年。他在《有烟囱的工厂》《延安高架工地》《世博工地》等作品中展现了上海城市建设中的新面貌。对比自己熟悉的巴黎,陈伟德感到上海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快了,比如很多石库门老建筑不见了,街坊邻居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使得他有点着急。他想抓住并留下巨变中上海的身影,于是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偶尔还会与陌生人搭讪几句,这是他体验生活的方式。在《秋雨系列》中,老城厢、西康路等地的拆迁场景如实地保留在了他的作品中。这次展览不仅表现了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本人旅法求学的经历及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也与外滩建筑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十分契合,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种视觉诠释。

人们在中府文化生活馆内有全新的生活体验

据介绍,外滩馆和18号艺术空间开放,标志着久事美术馆群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根据久事集团的规划,美术馆群落将进一步挖掘外滩区域的文化特质,丰富外滩优秀历史建筑的艺术人文软环境,使外滩这张上海文化名片更加靓丽。

百年粮仓模特走秀

路过新闸桥边的南苏州路,你可以看到一幢斑驳的砖墙建筑。它被郁郁葱葱的树荫映衬,和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这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私家粮仓,见证着过往岁月。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没有黯然消失,而是经过一番改造后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今,这个老粮仓有了新的身份:“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八号桥文化”保留、还原了这栋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赋予了其更多的人文和艺术价值。海派艺术在此得到展示和弘扬。

走进仓库,在歇山式屋顶下,木质地板和立柱裸露出内里粗糙斑驳的木纹,这是百年时光留下的印痕。墙面上陈年的白灰已经遮不住砖缝之间的裂痕;楼梯拐角处、黑铁库门入口处和周围的墙壁上,到处都有各种颜色的警示标语,提醒后来者这里曾经是一个多么繁忙的仓库,它曾经存放过多少重要的物资,从哪里运来又悄悄运往他处。

置身于展厅,不由令人生出许多感慨。在改造后的艺术空间里,依旧保存了原有的工业痕迹。设计团队以“珍藏历史、保护仓库”的审慎原则,做到了保护性修缮和功能更新。修旧如旧的内部空间,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地板和立柱裸露着粗糙的木纹,墙面上的白灰与砖缝,显得既古朴又前卫。

这里集合了艺术、健身、娱乐、时尚的美学体验。令人惊艳的是,在顶楼的时装拍摄基地,在历史感满满的仓库内,正上演着一场时尚的服装走秀,摄影师们抓拍着每一位模特最美的瞬间。空间的二楼陈列着满墙的艺术作品,油画、水墨画等让人静静地置身于艺术海洋中。

“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充满艺术气息的装饰

对“八号桥文化”来说,建筑和城市文化艺术之间有着特别的联系。一路走来,建筑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展示和活动的场所,从巨鹿路681号——刘吉生夫妇的爱神花园别墅到南苏州路1247号——杜月笙的老粮仓,八号桥艺术空间一直坚持自己的审美要求。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在未来的上海,许多老建筑、老仓库等将逐渐成为上海闪亮的文化地标。艺术与文化介入城市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老码头上“戏味”浓浓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私家粮仓的“新昌仓库”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用近百根木桩,支撑起双顶山墙结构,成为上海开埠最早的码头代表作。这座仓库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几乎一柱一墙、一房一仓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老建筑保留了磨损的屋面板,并清洗加固,处理了风化的木柱和枕梁,修复了原始的宽木地板,还原当年码头仓库的原貌,还特意在过道墙上开了一个小窗,看到一个坡度很缓的木楼梯,可以想象当年搬运工背着麻袋上楼的场景。

如今它已变身为中府文化生活馆,建筑内外全是“戏”,它融文化、教育、生活、交流、非遗、研学等为一体,一批文化讲堂、城市书房、收藏艺术品交流、文化演艺的出现,形成了文化及文创的新业态、新模式。

中府文化生活馆内古朴的中式风格

走进中府文化生活馆,踩着青砖铺就的地面,听着它涅槃重生的故事,你彷佛能感觉到历史的温度。一件件标注着时光印记的器物映入眼帘,彷佛置身于文化的时光隧道。通过对黄浦江畔老仓库的保护性开发和转型,参观者会有不一样的文化感受。

“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空间营造,更要开辟文化生活新场景,通过文化落地,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化、消费化、生活化,进一步弘扬上海文化。”打造中府文化生活馆“上海代代传承”执行总裁路芳向记者如是说。


总编 | 曹剑龙

执编 | 汤佳艺

文 | 鲁杰

微信编辑 | 刘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