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语 普及类医著为初学医者提供了快捷的中医理论学习途径,医者独到见解蕴藏其中。清代普及类医著可划分为歌诀类、辞赋类、图注类、其他类四种,通过实例论证其写作特点及临床指导价值。 [摘要]清代普及类医著是中医药类书籍之大宗,可划分为歌诀类、辞赋类、图注类、其他类四种。歌诀类书籍有简便易明、返璞归真、互相渗透的特点;辞赋类博采众长,观之遂解,便于指导临证,词句韵律严格、灵动独特;图注类面面俱到,直观生动又韵味深长;其他类包含广泛,形式多样,或规律整齐、浅显易懂,或内容繁多、细腻创新,或抽丝剥茧、引人入胜。 普及类医著多选择辑录或改编历代医著,以伤寒、金匮、脉诀、药性、汤头等内容为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初学医者提供了快捷的中医理论学习途径。普及类医著是对个人临证及前人医学经验的总结,在普及医药知识、推动中医教育、提高医疗水平方面都发挥了促进作用。中医药普及类医著的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究其因,源于当时各医家开放的视野,出版业之繁荣蓬勃,书商经济的持续发达。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清代中医药普及类医著迅速兴起,出现了大量质优品善、各具特色的普及类医著。其撰写体裁大致可以分为歌诀类、辞赋类、图注类以及其他类。 据统计,中医文献中收录中医歌赋共2563首,其中歌有2334首,赋有229首,可见数量之巨,其中普及类歌赋所占比重尤大。 1 歌诀类 1.1 简便易明,启蒙思想 清代歌诀类书籍应用普遍化,从而带动了中医歌诀的流行。歌诀类医著往往以七言为主,无明显词句上的要求,但朗朗上口,一目了然。如《长沙方歌括》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描述:“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短短四句,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病因病机、主证、治法、药物及用量进行了高度概括。又如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中对桂枝汤的描述:“发热自汗是伤风,桂草生姜芍枣逢,头痛项强浮脉缓,必须稀粥合成功。”歌诀强调热稀粥在桂枝汤中发汗的功效,并阐明了桂枝汤本身发汗作用弱,需借助热粥之热力,以助发汗。这可使初学者在诵读《伤寒论》原文时,时刻重视其药后调理及禁忌。 1.2 返璞归真,硅步千里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初学者每感了无头绪。歌诀类医著,让其回归到最原始的明理方式,颇契合其学习心理。如《汤头歌诀》选录临床常用方剂300首,编成七言歌诀200余首,分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经产等20类。每首方歌均概括了方名、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并在方歌之下进行注释,使入门者不仅能把握重点,而且易懂易记,适合在书意难知时,加强深度记忆,对方剂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有辅助意义。 1.3 互有渗透,相互启迪 清代普及类歌诀大部分是针对临床及经典的发明,且都是助学好帮手。如伤寒类《证治歌诀》《伤寒歌括》《读伤寒论歌》《伤寒脉证歌》《伤寒方歌》等,金匮类《金匮方歌括》等,温病类《温病条辨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等,其他类《汤头歌诀》《杂症歌诀》《药性蒙求》《药性提要歌诀》《医方歌括》《医方证治汇编歌诀》等。普及类歌诀医籍,多对前人知识有所补充,并参合作者本身的临床经验。如《医宗金鉴》中伤寒歌诀是以主要方加减为基础,例如麻黄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附子汤、越婢加半夏汤的歌诀为:“麻黄麻桂甘草杏,加膏姜枣大青龙,越婢大青减桂杏,加附加半风水清。”而《伤寒捷诀》则以病证类型加药物的形式,将方药与伤寒之理论相结合,并融合进医家自身的临床经验,例如太阳伤寒经:“恶寒发热身无汗,头痛腰痛属太阳;此是伤寒邪在表,急宜发散最为良;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见;发热畏寒身体痛,须知一服汗淋漓;伤寒发表用羌防,苏叶川芎白芷苍;甘草生姜葱共引,冬时无汗用麻黄。”此书是学伤寒之最为捷便书籍,可为初学伤寒之人提供理解性的参考。 2 辞赋类 2.1 观之遂解,韵律严格 辞赋类医著文字简练,押韵和谐,较之歌诀类,其有一定的规律,乃入门者之良方。如《天宝本草》药性赋,它囊括了辞赋的对偶和声韵,又有骈文较为自由的结构,把当时常用的250味中药分寒热温平四类,对每一味药的性味和功能主治用辞赋形式,以精炼的语句高度概括。例:“草药成性,首当论寒,水黄连清心上痢,茨黄芩退火清寒。地龙胆治肝燥而医火眼,又疗膀胱疝气”。一眼读去,可知黄连、黄芩、地龙胆均为寒凉之药,治热病火气,且黄连入心,疗心之火疾,地龙胆入肝,疗肝热,治眼热、膀胱疝气之病。浅显易记,十分快捷。 2.2 由博返约,指导临证 清代普及类医著作者学识深厚,博览群书,举凡医道、天文、地理,乃至诸子百家,涉猎之阔,无所不包;其丰富的临证实践,时有领悟之处,全然载于著作之中。辞赋类体例,更考验作者之功底。如《伤寒药性赋》,蒲松龄悟仲景之学,撰著本书,该赋重视引经归经,例:“麻黄发汗,最为雄骁;入足太阳经络,启太阴之皮毛。细辛温经而散水,少阴头痛而能疗。柴胡为少阳之专家,在经主气在藏主血;葛根为阳明之药,脾渴可解而胃热能消。”将博大精深《伤寒论》的药与岐黄之理相合,用简单文字概括,使人易懂易明:少阳加引经药或是少阳之经腑病变可知用柴胡,太阳用麻黄,少阴用细辛,阳明用葛根,颇切临床之应用。 2.3 灵动独特,博采众长 辞赋类作者写作时,必然夹杂着自我独特的体系,其用词、措辞之源头,均来自于其所经历或从其他书本上得来的感悟,如《何氏药性赋》,收药仅280余品,但其夹行小注,对每药的修治炮制、归经主治、配伍组合以及禁忌以扼要的文字,挈其要领。例:“青皮,醋炒,有汗及气虚人忌用;厚朴,姜汁灸或醋炒,入脾胃经,误服脱元气损胎;木通多汗者禁用;天冬胃虚无热及泻者禁用;麦冬气虚胃弱者禁用;当归滑大肠;川芎泄真气,阴虚者勿用之;气虚火盛者忌豆蔻”等。诸如此类,均是何汝阈对药物用法之深刻感悟,给入门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又如《温病赋》博取各家之长,予人启迪。例:“至寒湿在里一症……朱丹溪不分证治有五,喻嘉言竞谓方论之遗亡;惟罗氏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仲景寒湿之旨,有茵陈四逆汤之创”。 3 图注类 3.1 直观生动,意味明了 相较歌诀类、辞赋类,图注类著作对作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明了医理,更需要懂画、知画;而且图注类更加直观、易明,妇孺皆知,补充了文字之不足,故其在本草、针灸著作方面应用更加广阔。如《本草简明图说》通过图像的形式,将药物形态特征呈现出来,方便初学者学习,以弥补文字描述之缺陷。 3.2 千丝万缕,面面俱到 图注类医著严格地体现出细节的区别,图文并茂地表达疾病、养生、针灸、舌脉、本草、推拿的秘诀之要,一点一滴地分化微小差异。如清·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不仅涵盖其余医家关于小儿疾病的诊治方法及推拿手法图,还增加了潮热惊、夜啼惊、缩痧惊、挽弓惊、乌鸦惊、鹰爪惊、撒手惊、内吊惊、迷魂惊等24种惊风,图文并茂,有利学习。 3.3 形神得体,寓意不菲 与其他普及类医著相比,图注类韵味深远。如《推拿广意》载图81幅,在《小儿推拿秘诀》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并附有望诊图10幅、虎口三关病形图(自拟)50幅、推拿手法图21幅。全书还以歌赋形式呈现,便于背诵。 4 其他类 4.1 规律整齐,浅显易懂 其他类包含广泛,内容多种多样,但整体观之,均规律整齐,上下行文一致,标题醒目,或为整本经典之注释,但相较于正式校注之书籍,又简便明晰。如《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何氏伤寒家课》《寓意草》《金匮要略心典》《脉诊便读》等。《伤寒三字经》中分伤寒三字经、伤寒三字经附方、医案选辑三部分,将理论、方药结合阐述,分布非常规律,如《伤寒三字经·太阳篇》:“太阳经,为水寒。与少阴,相表里。风伤寒,分营卫。卫为外,营为内。”均为三言句,且载入临床医案,非常适合初学者。 4.2 内容繁多,细腻创新 其他类普及医著内容繁杂,既有对经典的全文诠释,也有医案形式,更多的是医者对实践及医理的阐发,不一而足。虽不及歌赋图注类简单易记,但对于进一步学习中医药知识,实属必需。如《笔花医镜》分四卷,卷一包括望闻问切、表里虚实寒热辨、内外杂治、伤寒论治、虚劳论治等;卷二为脏腑证治;卷三为儿科类;卷四为妇科类,其作用类似于现今初学者所必学之课程,但更简便易学。举例“伤寒论治”篇:“其证由表而入里,初起时邪在太阳膀胱经,则头痛恶寒发热,脉浮,宜加味香苏散,或桂枝汤、麻黄汤、柴葛解肌汤。继传阳明胃经,则目痛鼻干,唇焦不渴,宜葛根汤。”又如《医宗说约》分六卷,内容包括四诊、内经、中药、伤寒、金匮及内、外、妇、儿各科,其言浅,其意深,其词简,其法备,细心熟究,实能活人,诚为初学者之指南。 4.3 抽丝剥茧,引人入胜 此类普及医著更为精细,更为全面地记载了作者的学医心得,如《医学实在易》,陈心典为之作序言:“此书采集《神农本经》、《黄帝内经》、《难经》、仲景、《千金》、《外台》、《圣济》、《活人》各书之精华,及元明诸家、时贤著作,择其纯粹者约千百言于尺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出之。人人可以共晓……若平时精究此道,一得此书,可以执此书而括各书,且于无书处而悟有书。”原文如五淋诗:“五淋证用五淋汤,随证增加记要详,欲病似淋茎割痛,苁蓉羊藿蜜脂量。”再有《何氏伤寒家课》,其审订32坏症有宜归于《金匮要略》者,其大多不属于伤寒范围,而涉于温热之域,如刚柔二痉、百合症、狐惑,又如温病、风温、湿温、中湿、暑病等,将温病、金匮、伤寒相结合,不拘泥于三者之界线,引人习彼此之精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的便是此道之学,此类书籍是教入门者如何学好、如何整理、如何达到至善之学的良师。 古代中医科普类著作较为盛行,主要与中医发展昌盛有关。虽然当代中医教育已经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但古代科普书籍仍有其学习意义,因为其中大多为医者个人所著,独到见解蕴藏其中,可以发现一些真知灼见,这是古代科普书籍于当今真正意义所在。本文对清代普及类医著写作特点稍作勾勒,以期引起同道对中医药普及类医著之重视。 [基金项目] 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开放课题(编号:2015- WHJDKF-021)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本期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胡春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