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得菜根

 nizijun 2019-05-24

咬得菜根
咬得菜根

作者:孟祥海

 

有位大散文家在《苋菜梗》一文中,借“苋菜根”,大谈“咬菜根”之理。他说“咬得菜根”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食贫,第二可以习苦……”对此言,我颇以为然。

咬得菜根,以养其德。“咬菜根”是清贫的象征,能够咬得菜根,就可以安贫乐道,就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当年“在陈绝粮”,圣人有别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依然恪守着“君子固穷”,即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能坦然面对,绝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志向,圣人情怀,于历史细节处彰显无余!

咬得菜根,以蓄其志。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咬得菜根”,也要快快乐乐;对于那些不符合道义的富与贵,都看做浮云一般。在困境之中,安于清贫,不坠青云之志,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孔子,永远是世人的典范。

咬得菜根,以抑娇气。《雍也》一章载,颜回在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人不堪其忧”,但“回也不改其乐”。在如此清贫简朴的生活条件下,不灰心丧气,不改其乐,咬得菜根,这就是贤人境界。颜回告诉我们:清贫中,人还可以如此高贵地生活着;把人生中的娇气,傲气,剥蚀掉,剩下的只有一股君子之气充溢胸中。咬得菜根,贤人境界!

古往今来,人们常把能否“咬得菜根”,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否吃苦的标志。“咬定菜根”,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体现。张大千诗云:“清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叹食无鱼。菜根且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读书人甘于寂寞和清贫,潜心苦读,静心实践,持之以恒,也是“咬得菜根”精神的延续。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依然需要“咬得菜根”的精神,它对今天人们的求知、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