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快乐

 江山携手 2016-04-10

孔子的快乐

潘飞翔

 

 

 

近日,翻看《论语》,再次被孔子的胸怀天下、道德修养、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等精神境界所折服。

《论语》中,孔子有这么一段话,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颜回这个人道德修养很好,每天粗茶淡饭,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许多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贫穷困苦生活,而颜渊不仅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而且还“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说这段话的本意是指,即使一个人处境贫寒,但只要拥有某种精神,内心就会体现出平和与快乐。表面上看,孔子是在称赞颜渊,实际上是反映孔子本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与处世态度。在《论语》中,反映孔子这方面的文字有多处,且大多为孔子的自白。

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段话直接叙述了孔子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表白。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孔子说,他吃着粗糙的食物,喝着淡而无味的白水,弯着自己的胳膊当枕头,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而把外在的物质富足看得很轻,特别是用不义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于他来讲就如同浮云,无足轻重。

再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这段对话,直接表明了孔子的做人原则和准则。孔子对子贡的提问,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一个人应有的骨气与起码的做人准则,也就是说是最基本的,那孔子的准则是什么呢?对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心存安贫乐道的精神,内心就会产生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会因为贫穷困厄而消失,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

孔子身处诸侯争霸时期,在残酷的现实中,他没有逃避,毫不畏惧,依然胸怀抱负,坚定目标,用达观的人生态度来积极应对,继续周游列国,散播思想。《论语·述而》中有段对话,就充分体现了孔子在困厄与险境中的人生态度。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读着这些文字,深深被孔子的人格和境界所折服,同时也对快乐有了更深的理解。纵观孔子之乐,其核心就是内心自足的快乐,就是人生的处世态度和精神境界,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仁者不忧”。

读罢《论语》,在为孔子的人格和境界所折服的同时,又为时人的俗世表现所感叹。难道当今时人,不应该从中受到点启发吗?特别是那些为政之人,不应多怀一点仁德之心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